陈小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海底油气管道和海上生产设施作为与陆上终端之间连接的通路,是油气田生产作业的重要资产。随着国内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域内重要航道及渔民生产作业区域持续变多,该海域内行驶船舶数量日益增加,海底管线与海上生产设施,容易受到船舶侵扰,刮断管线和撞击平台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防止油气管道被第三方破坏,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和财产安全,可以通过增加及升级雷达、AIS等设备,扩大海管路由监控区域,实现对监控区域海上作业船舶有效监管。
对现有生产设施雷达、AIS改造,并引入企业的岸基雷达、AIS数据组网融合共享,实现管缆海域从岸到生产设施的全覆盖,需满足以下条件:[1-3]
(1)对覆盖范围内的海上目标进行全自动跟踪、扫测,提供目标的位置、航向、航速等参数,投标方需提供相关能力的专利证书或其它技术文件等证明材料;
(2)系统调试完毕后无须更改参数便能够稳定跟踪目标;在海况、雨雪条件变化时无须人工二次调整跟踪参数;
(3)具有自动抗海浪、抗雨、抗风功能;
(4)具有多源目标信息融合功能,能保证来自于多个观测设备的同一目标不会重复显示[2],投标方应说明技术原理,并提供相关专利证书及软件著作权证书;为便于信息的传输和显示,对雷达站的雷达信号进行量化、杂波处理及压缩至1 M带宽,目标提取跟踪必须在雷达站完成;
(5)具有模拟及外推功能,在目标航向和航速基本不变或基本按照预定的航向和航速航行的情况下,当跟踪目标被遮挡120 s时间内,不发生误跟踪、漏跟踪和丢失跟踪。当目标离开遮挡区时,目标应自动恢复到跟踪状态[3];各雷达站数据处理设备断电停止工作后,再次通电后应自启动并恢复运行;
(6)自动跟踪未开启AIS的商船和渔船,能输出数据目标长度参数。
总体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总体指标要求
该预警服务平台采取“大数据”+“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当前管缆防第三方破坏业务需求,系统梳理生产设施管理、雷达及AIS信息筛选、船舶实时监控、预警船舶分析、综合管理等业务板块的业务流程,将业务系统中会被多个系统经常调用的公共能力提炼出来,按服务化方式进行设计,包括业务流程设计、信息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等方面内容。业务系统基于服务化架构进行设计,公用的业务能力在集成平台上形成服务化的接口,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服务,有效实现业务系统的共享和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大数据、融合通信、物联网和海(地)图等通用能力统一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基于综合显控平台开发相应的应用业务功能。业务系统面向云平台部署开展设计,向云平台申请计算、存储资源、数据库及操作系统[4-6]。基础功能如表2所示。
表2 基础功能
雷达及AIS预警系统借助岸基雷达覆盖范围大的优势,结合平台现有AIS系统及雷达,建设了一套实时、完整、可靠的海域雷达监控数据平台,可提供区域船舶完善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对系统潜在风险预警排查、日常信息查询,并形成各类运营日志和报告,适用于海上平台和陆地终端对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监测,有很好的借鉴与推广意义[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