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林 文金娇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6000)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的关键期,任何一样生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可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社交障碍、焦虑、抑郁、偏执、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其影响因素有既有学生本人、社会与家庭方面,也存在学生怕吃苦、不上进,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社交障碍、自卑、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
从以上国内外对生活事件的研究来看,可以知道生活事件对于心理健康以及社交方面的影响,如果不良的生活事件的出现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形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并分析其差异性。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凯里地区抽取高职院校学生4405 人,发放问卷4405 份,回收问卷4403 份,剔除无效问卷37 份,获得有效问卷4366 份,有效回收率为99.16%。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学生共2935 人(占比67.22%),女性学生共1431 人(占比32.78%);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学生共438 人(占比10.03%),而非独生子女学生共3928 人(占比89.9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量表,此问卷共有90 题,其中心理异常主要因子有:抑郁、焦虑、妄想症状、自卑、社交恐惧、强迫等方面。问卷问题设置明确,题目通俗易懂,因子划分清晰,故此采用。
产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子为抑郁分量表、焦虑分量表、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分量表等方面。当分量表的总分过高时,则反应该测试者在心理障碍上有一定的影响。SCL-90 是自评式量表,所以在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上来填写该量表的方式比较容易,并且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文化基础,更能准确的表达其心理健康状态,所以选用作为测试对象。
将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集中,在班级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网络浏览工具进行施测,问卷由调查者发放后向调查对象说明问卷的正确填写方法,对于不理解的条目由调查者给予学生解释。
对所收问卷按规定程序及标准进行记分,并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本次研究采用SPSS26.0 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 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在性别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的方法对此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表1 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SCL-90 各维度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社交恐惧因子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且都是女生高于男生。
为了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的方法对此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高职院校学生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表2 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各维度中焦虑、敌对攻击、强迫与社交恐惧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差异,且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中都存在差异。
在性别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社交恐惧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对于外部信息的接受能力与共情能力较强,并且女生的情感细腻程度也比男生的高,而女生对于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社交恐惧因子方面也会表现出比男生高的状态,所以女生患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显著高于男生。
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焦虑、敌对攻击、强迫与社交恐惧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差异,且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无形之中给子女们添加心理压力;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期望的对象是多个子女,相较独生子女家庭所受到的压力小,这也是独生子女在焦虑、敌对攻击、强迫与社交恐惧因子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原因。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中,我们知道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上的差异情况,且表明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与社交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其的关注程度,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当突发情况来临时,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现就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使师生对心理疾病能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好自我保护,减少未知所带来的恐慌感与心理压力。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具有针对性,对因生活事件导致的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建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起到激发学生正向心理品质的作用,关注个体持之以恒的积极的个性特征,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高职院校学生,就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积极的生活状态,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
例如: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设立榜样,通过效仿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在班级上,通过班集体内的人际关系互动,使班级成员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进而能够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最有效的平台,学校必须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相应的课程与心理健康中心,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帮助。
并且,学校运用科学的心理量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聘请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在辅导员、任课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形成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动态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广大学生需保持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变化特点,及时改变教育策略,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至实处,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