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
年 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年度本地各行业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所谓“鉴”,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镜子。反映事物像照镜子一样,忠实于政治、经济、社会的本来面貌,不修饰。二是借鉴、引以为戒。如实反映事物情况,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推广经验、避免失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各级都在编纂出版综合年鉴。年鉴的编纂和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一些部门、行业都在编纂部门、行业、专业年鉴。自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年鉴编纂逐步走向规范化。
一、年鉴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年鉴所涉及的内容,从政治到经济,从人文到社会,可以说无所不包,是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全貌的浓缩。
(二)资料性。年鉴所反映和收录的情况、信息、成果、经验等,都是资料。具体包括文字资料、统计资料、图片资料等,是一个小型“资料库”。
(三)权威性。年鉴资料是在各级党委、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和主持下编纂并向社会发布的公报性材料。其真实性、可靠性,构成它特有的权威性。
(四)科学性。年鉴必须历史地、客观地、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各条战线的新情况和新进展,用信得过的具体事实说话。同时,在框架结构和条目安排上,要合乎情理,讲求科学。
(五)连续性。有些重大事件从发生到结束需要跨年度,当年的年鉴记述只是片断。这就必须连续收集情况,在下一年度予以反映。
(六)检索性。在总体框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科分类和现实社会分工的结合,以方便读者检索。
二、年鉴编纂的基本要求
年鉴编纂的基本要求,总括起来就是7个字,即全、新、精、信、便、值、贯。
(一)“全”。就是项目齐全、内容完备。这不仅是对整部年鉴的要求,也是对各部门(单位)条目的要求。
(二)“新”。就是内容新。年鉴是新情况、新发展、新成果、新经验的总汇,要求撰稿人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把新的东西如实写进去。
(三)“精”。就是精当、精炼。选材、文字、表现形式都要精,使之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包容更多的信息资料。
(四)“信”。就是撰写的内容要准确可靠,使人信服,有权威性。
(五)“便”。就是便于检索。指编纂者酝酿稿件时,应拟好子目,内容不但层次分明,而且便于读者翻阅检索。
(六)“值”。就是内容价值。包括历史保存价值、决策参考价值、实践借鉴价值、现实警戒价值等。
(七)“贯”。就是连续性。年鉴是各年度资料的总汇,把全年有关资料连续地收集和积累,全面反映同一事物的前因后果。综合年鉴一般都是一年一鉴,收集资料不能随意中断,这是年鉴编辑大忌。
三、年鉴的基本内容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分设“特载”“专文”“概述”“大事记”“百业(百科)”“人物”“附录”“图片”等部类,必要时还可增设“专题记述”。
(一)特载。主要刊载党委、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如改革新举措、发展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等。
(二)专文。主要刊载年内党委、政府对某一问题、某一方面的调研文章(专论)。
(三)概述。主要对辖区时限内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加以高度概括地介绍,是百科百业的浓缩。
(四)大事记。主要记述时限内本地(单位)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及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与事件。
(五)百业(百科)。年鉴的主体,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主要刊载本地区各行各业机构演变、队伍建设和时限内发展情况等。
(六)人物。主要刊载人物传、人物简介、名录。
(七)附录。主要刊载先进集体和时限内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以及长期形成的地方文献、重要资料等。
(八)图片。主要刊载反映本地域重大活动、建设成就等的图片。内容涉及各部门(包括中央、省驻本地域的单位)。
四、年鉴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视问题,客观全面。年鉴是对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客观记述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历程是其根本,因此在编纂时应克服报喜不报忧、刻意宣传个人等倾向,避免出现“一旦有人出事,年鉴出版受阻”的窘境。
(二)注重整体,易读易记。增加内文照片及图表的比重,更加注重内文照片的美感以及照片、图表与内文的融合度,突出内文整体的可读性和易记性。
(三)服务多元化,平台信息化。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年鉴数字平台,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查阅方式,增强年鉴的服务性和可读性。
(四)适应形势,不断探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平台,探索年鉴“约稿—编辑—审校—出版”和“读者阅读—信息反馈”的网络互联互动机制,研究“互联网+”模式下高效的编纂手段,缩短成书周期。
(五)文风质朴,讲究规范。年鉴的文风既不同于总结报告,也不同于新闻报道、时政论文及文艺作品,要求行文简洁、质朴、准确,记述事实、事件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不用导语和硬栽尾巴。
五、年鉴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年鉴工作的要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要求“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规划纲要》的公布实施,为地方综合年鉴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地方综合年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15年只覆盖全国约40%的行政区域,2015—2020年这5年要覆盖其余60%的地区,难度可想而知。其一,难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财力偏紧,难以做到逐年编纂、公开出版。西部12个省份累计编纂地方综合年鉴725种,覆盖率并不比中东部地区低;但能够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只有300多种,覆盖率低于中东部地区约20个百分点。其二,难在县级。2015年,能做到逐年编纂、公开出版的900多种县级综合年鉴,只占全国2854个县级行政区的32%。5年之内,争取其余68%近2000个县级行政区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绝非易事。其三,难在人才。全国修志人才青黄不接、编鉴人才紧缺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相当多的县级行政区,修志机构不健全、队伍萎缩、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在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同时承担如此浩大的编鉴工程,实在是难负之重。因此,5年之内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更需要努力創新,才能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宏伟目标。
(二)年鉴事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迫切需要创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工业总产值大大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位,投资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遍及全世界。随着国力的增强,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了解世界并与世界相交融,“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年鉴事业无论是往下覆盖、向外拓展,还是打造品牌、走向世界,都必须坚持创新;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无可替代的战略性选择,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迫切需要。
(三)打造过硬的年鉴品牌,离不开创新。目前,我国年鉴出版规模大,但大而不强;年鉴事业发展快,但快而不优。不强不优的标志是没有过硬的年鉴品牌,缺少能与国外品牌年鉴相比肩的年鉴品种。截至2018年底,国内能做到逐年编纂、公开出版的1300多种地方综合年鉴,年发行总量只有300多万册;正常公开出版的六七百种全国性专业年鉴、行业年鉴、专题年鉴,年发行总量不足400万册;约2000种正常公开出版的其他各级各类年鉴,年发行总量也只有400万册左右。而美国《老农夫年鉴》1种年鉴4个版本(美国南方版、北方版、加拿大版、儿童版)的年发行总量就有400万册。从长远眼光看,我国年鉴事业的未来,一片光明;而从现实角度看,打造年鉴品牌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市场的开拓尤为艰难。品牌年鉴生成的基本条件,一是较大的市场需求,二是较高的内容质量,三是灵活的体制机制,四是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尚未产生知名的年鉴品牌,并非是上述条件完全不具备,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僵化,现有年鉴与市场不对路、不合拍。而要打破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创造出与市场适销对路的年鉴产品,除了创新,别无选择。
六、新时代如何创新年鉴编纂
(一)创新著述方式。年鉴有其特定体例,其编纂有独特的方法、原则和规范。创新年鉴著述方式,需要编纂人员提升业务编辑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鲜明思想观点和编纂宗旨的指导下,按照年鉴体例要求,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提炼、整合与撰写,而不是对原始资料的照抄、照录。要注重鲜活性,通过精深加工,重点记述新事、要事和能够反映地方新情况、新变化、吸引读者的资料。要在坚持年鉴本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年鉴编纂的各种方法,着重记述本地年度发展变化情况,点面结合,纵横可比,尤其是对重要内容的记述,要尽量交待清楚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果关系,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
(二)创新体例设计。年鉴的体例框架应随着事物的变化有所调整、创新,以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体例框架设计要注重贴近中心,服务工作大局; 贴近主题,服务全面发展; 贴近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遵循同一类年鉴的基本体例模式下,在全面反映地方基本情况的同时,要抓住地方强项、独特之处,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个性。
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整个编纂流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属于奠基性工作。框架结构一旦确定,就基本锁定了成书风格和特点,也框定了内容和选材范围。因此,框架设计要立足整体性和全局性,确保篇章类目齐全,各行各业、各单位部门都能有一席之地;也要反映主流和本质,反映出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要突出编排的政治性和合理性,根据篇章類目的重要性按主次轻重有序排列,将具有综合性的党务、政务工作编排在前,将其他领域编排在后。
(三)创新收录内容。年鉴的功能是资政、存史、借鉴和教化,资政需要的不是文字汇编,而是鲜活的信息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新情况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年鉴收录的内容必将大大增加。收录内容创新,要求年鉴编纂者适应新常态,找准自身定位和重点,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策划一些重点栏目、特色内容,采用开辟新栏目、扩大信息资料选题选材、拓宽材料收集渠道等方法,改变内容单薄、资料形式单一的年鉴面貌,提高年鉴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四)创新条目选材。条目选材要做到“全、新、深”。全面,按照“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要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排列有序,讲究章法;新颖,采用资料不但要新,而且要重点记述具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体现年度特色和行业特色,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作填充式记述;深刻,资料有深度,年鉴的价值就大,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深度记述。
(五)创新装帧设计。地方综合年鉴作为一种官方主办、主编、主修的资料类工具书,其总体装帧设计应呈现庄重大方、质朴简洁的风格,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奢侈之风,切忌片面追求豪华大气或标新立异;要突出严谨、缜密、简洁、实用的特征,按照“高密度、大容量”的原则安排图文资料,页面设置上尽可能减少白边,字体字号设置也要有利于增大版面的有效信息容量。彩页要尽可能征集选用高清晰度照片,按需选择合适的景致,统一彩页的黑白场、色温、色调,避免图片色彩不一或图风各异;要合理裁切,尽可能突出主体地位或是中心事件、人物。封面设计,可选用年度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成就图片或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符号作为主图,以突出地方亮点,直观反映地域性特征。
〔作者单位: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