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敏文集》出版回顾

2021-09-10 14:18樊昕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编辑出版

【摘要】江苏地方学人文集一直是凤凰出版社的重要出版方向,本文回顾了《任中敏文集》的出版缘起,从与主编商定选题、拟订编纂体例到编辑的全过程,通过文集的出版,也给出版社与编辑个人带来了很多益处,值得总结。

【关键词】任中敏 学术著作 编辑出版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三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出版理念,出版了一大批既富于地方特色,又具有海内外影响的图书项目,特别是江苏学人的专集,尤为出版的重中之重。如《范仲淹全集》《金圣叹全集》《高邮王氏五种》《冯梦龙全集》《凌濛初全集》《嘉定钱大昕全集》《赵翼全集》等,甫一推出,便受到读书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近现代江苏古代文学研究,更是名家辈出。20世纪70年代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江苏即有四老在焉:南京大学的程千帆先生、南京师范学院的唐圭璋先生、苏州大学的钱仲联先生、扬州师范学院的任中敏先生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别号二北、半塘。祖籍江苏扬州。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的学术研究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研究北宋词与元代散曲,其散曲理论使他成为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第二个时期则对于唐代的燕乐歌辞、唐代戏剧及敦煌文学进行精深的爬梳与开拓性的探讨,以音乐、曲艺与戏剧三足,支撑起一个系统的唐代音乐文艺学。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大批足以作为相关学科基础的资料与成就,促使后人在相关领域继续探索。。其中,程千帆先生的文集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词话丛编》《宋词四考》等著作也都在不同时期出版、重印过。任中敏先生的著作,由于出版周期跨度较大,早期如《散曲丛刊》十五种,出版于民國二十年(1931),《敦煌歌辞总编》则出版于1987年;更有不少论文,如《散曲之研究》,发表于民国十五年(1926),等等。想要将任先生的著作与文章汇总编为文集,殊为不易。2000年,7卷本《周勋初文集》的编纂与出版,是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当代江苏学人文集的具体实践,之后出版社开始谋划下一部学人文集,《任中敏文集》便被提上了日程,而真正的契机,则肇始于2007年。

一、出版缘起

2007年11月底,在时任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姜小青和第一编辑室主任卞岐的带领下,笔者赴扬州大学文学院,与任中敏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刚从四川师范大学返聘回扬的王小盾教授,以及文学院的领导商谈编集出版《任中敏文集》的相关事宜。经过一个上午的论证,双方就编集、出版任中敏先生的学术著述总集达成了以下共识:一、由王小盾教授担任主编,并负责文集编集团队的组建与编纂;二、扬州大学作为任先生生前的服务单位,授予其作品的专有出版权;三、凤凰出版社确定项目负责人,组建编辑团队,负责《任中敏文集》的出版。商议完毕,王小盾教授立即组建了编集团队,并于当年的12月1日发给团队成员《关于编辑整理〈任中敏全集〉的信函》,开头即云:“经商议,我们拟自即日起,正式展开编辑《任中敏全集》的工作。此书计划在2008年2月提出编辑体例,在2009年8月前完成初稿,在2010年完成定稿并交付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书稿形式为繁体横排,新式标点。”并初步框定“全集”为18卷,包括:

1.散曲研究,包括《散曲之研究》《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词曲集论》《曲录补正》《词曲合并研究》《词曲合并研究概论》《词曲通义》。

2.名家散曲,包括《元名家散曲六种》《元曲三百首》《荡气回肠曲》《北曲选》。

3.散曲丛刊。

4.词学研究,包括《研究词集之方法》《校补“阳春白雪提要”弁言提要》《研究词乐之意见》《增订词律之商榷》《常州词派之流变与是非》《词学研究法》。

5.新曲苑。

6.敦煌曲研究,包括《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

7.唐艺研究,包括《唐戏述要》《唐代能有杂剧吗》《戏曲、戏弄与戏象》《简单的几点说明》《与俞平伯先生商榷李白的〈清平调〉问题》《唐声诗之范围与定义》《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萧衍、李白〈上云乐〉的体和用》《关于唐曲子问题商榷》《敦煌歌辞在国外——纪念敦煌学发展六十年》《敦煌学在国内亟待展开第三时期》《对王国维戏剧理论的简评》《坚决废除“唐词”名称》《竹枝考》。

8—9.唐戏弄

10.教坊记笺订。

11.优语集。

12—13.唐声诗。

14—16.敦煌歌辞总编。

17.回甘集,包括《感红室曲存》和各个年代的作品。

18.附录,包括《散曲集丛》(与卢前合作)、《曲话丛编》(与卢前合作)、《曲选》(卢冀野编选,任中敏校)等。

编辑工作的步骤是:

(一)选择该项目的较好版本,用购买或复印的方式取得工作本;

(二)在工作本上进行技术处理,改正明显错误(包括引文错误),于2008年2月交出5千字至1万字样稿,寄给副主编陈文和研究员,以便主编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体例。

(三)工作体例一旦确定,即全面展开编辑工作。

(四)初稿完成后,由陈文和统稿,由王小盾复核全书、写作全书总序。同时由全体编写者协助王小盾进行以下两项工作:

为每部书写作一篇研究概述,列出后人在同一题目下的研究成果(包括商榷意见);

为每部书写作一篇叙录。

二、编辑实践

上述文集选目,基本涵盖了任中敏先生不同时期的学术著作,反映了他从早期的散曲学到后期的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路径。而随着编集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这份选目从实际操作上说,难以符合“全集”之名。如第17卷《回甘集》是任先生让两位抄手(戴某、王某)主要收录其早年的作品,但被一位自称任姓的女士取走,不知是否尚存天壤间;第18卷附录是任先生与同学卢前合作编选的曲选作品,著作权并非任先生一人所有。故将此两卷删去,最后定为“任中敏文集”,即任先生“学术著述的总集”王小盾:《任中敏先生文集序》,《任中敏文集》(十卷本),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名实庶几相副。由于各部书稿的体量有多少之别,程度有难易之分,团队成员的交稿顺序也有先后,再加上主编的审稿时间,为此凤凰出版社制订了先出版各品种的单行本,最后出版合集本的方案。从2012年到2014年,《散曲丛刊》《优语集》《名家散曲》《唐艺研究》《敦煌曲研究》《散曲研究》《词学研究》《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唐声诗》《敦煌歌辞总编》陆续问世;随后,在扬州大学文学院的支持下,将上述著作按类相从,于2015年推出了十卷本的《任中敏文集》。以下,我们以《散曲丛刊》与《唐艺研究》两部书稿为例,回顾一下文集编纂与出版的过程。

《散曲丛刊》是第一部完成的书稿,其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任先生精心辑校的元、明、清曲籍12种;后一部分是任先生关于散曲学的理论阐述,由《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三部著作构成——以上这些工作,从文献基础与理论建构两方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散曲学”的建立。此书曾于1931年由上海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版初次印行,后又有过一次翻印,迄今再无印行(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也影印过一次)。初版仅有句读而无新式标点,今人阅读颇有不便。初版的一些讹误,如任先生凭记忆征引,未核对原出处,有些地方可能为笔误或排字错误等,都需要一部新的《散曲丛刊》加以完善。此次借出版《任中敏文集》的机会,请扬州大学曹明升教授重新点校整理。经与主编讨论,他的具体工作是:第一,按新式标点句读,以利阅读;第二,凡先生所引文献,均取原本对校,若是讹误或异文,在页下以“今校”形式出校记,若为明显笔误或排录错误,则径改,除核校原文外,亦参考任先生未及经眼的版本以及今人的整理本,择善而从,并出校记说明;第三,原书中的曲集原文与任先生的案语均为同一字体,今次整理则分别采用不同字体,以清眉目,更便阅读参见樊昕:《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之作——任中敏〈散曲丛刊〉述介》,《古籍新书报》2013年第129期。。可以说,这是这部著作初版81年后的首度标点整理。凤凰社以此成功申报了2012年的国家古籍资助项目(文集同时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接到曹教授整理的书稿后,笔者随即通读书稿,写出审稿意见。兹将当年的审稿意见节录于下:

散曲之学,很少受到历代传统士大夫学者的重视与眷顾。被他们视为“小道”、“蔽精神于无用”(《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语)的元明以来的小曲,在经由王国维、胡适、吴梅等近现代学者的努力后,才逐渐进入研究者们的研究视域,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研究新向。这其中,尤其以任中敏(1897—1991)的研究及其“散曲学”的建立为尤可注目者。作为传统散曲学与近代散曲学的交汇点和分水岭,任氏散曲学的构架既以传统曲学为基础,同时又具有学术个性的自我创造。以历史学的眼光审视散曲文学的派别流变,并将散曲置于整个文学史的视野中加以评价,则更是任中敏散曲学现代学术品格的体现。从19世纪20年代起,任中敏向学术界提供了一系列散曲著作。这其中,《散曲丛刊》的问世,标志着散曲文献学的确立,对于后世研究元明以来的散曲,提供了原始资料,开示了研究门径。

本书广泛搜集了元明以来的散曲选本,精加考订,择善而从,每种曲本前作者写有提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前虽已出版《全明散曲》《全清散曲》等著作,但均未能在诸如版本源流、作者查考、曲本分和等方面显示出散曲文献在中国文献史上的生存状况,《散曲丛刊》成书虽早于上述二种,但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杀;对于研究散曲文献之源流,更是居功甚伟。另外,是书曾以聚珍仿宋版的形式,于1930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现已时隔80余年,坊间难觅一见,至于横排标点整理,更是此次首度为之,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与文化意义。

本书原稿繁体竖排,仅有句读,此次重新整理,繁体横排,整理者工作认真负责,为全书重加新式标点,并参照曲谱,准确断句。更难能可贵的是,利用多种文献,对任先生的引文重加核对,明显错误迳改之,异文则以“校记”形式出校,表现出了审慎的工作态度与学术追求。责编初审,发现并校改如下:

1.原书多旧字形,如“產”“吳”“虛”等字,今按出版规范,统一改为新字形。

2.原书所录,多有讹字,如《阳春白雪》姚牧庵〔双调〕《寿阳曲》“愁能白般毛”之“般”字,据嘉庆本《阳春白雪》,当作“二”字;又,因成书较早,限于当时条件,有些字较难下断,后有多种散曲整理集问世,可借以校勘原误。如《乐府群玉》之吴可斋乐府《西湖怀古》“客从来柳树西风”,“从来”,当据今人隋树森校本改作“重来”。

3.此书加新式标点,仍有未尽处。如《乐府群玉》卢疏斋乐府之《扬州汪右承席上即事》“掩珠帘齐按凉州”,此“凉州”为曲名,当加书名号;《阳春白雪》卷五《风入松》套曲中之〔乔牌儿〕首句“再不将风月参勾断浅愚滥”,依曲律,当断为“再不将风月参,勾断浅愚滥”。

4.书中部分曲选保留了原注,与任氏夹注极易混淆,今则区别不同字体(五号楷体),以清眉目。

总之,一审看校主要改正了全部旧字形,并尽量统一异体字,规范各宫调、曲牌及题目的格式,以符合当前古籍整理的出版要求。

在编校书稿的过程中,笔者还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校勘工作要点,在书稿完成三校后,又请上海资深古籍整理专家李梦生先生审读一过,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最后,笔者将本次整理所出的校勘记的情况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任录因限于当时条件,误录所造成的文字讹误或脱漏,今据他本校改。如:

1.《阳春白雪》卷三姚牧庵〔双调〕《寿阳曲》:“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二毛”原误录作“般毛”,据嘉庆本《阳春白雪》改。

2.《乐府群玉》卷一刘时中〔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珠围翠绕尽豪奢,银烛消残夜。”“银烛”下“消”字原脱,于律因为四字句,今据吴梅校本补。

3.《海浮山堂词稿》卷二〔朝元歌〕《春游》:“今古流传,英雄豪杰都枉然。”“英雄”,原误作“万雄”,据郑振铎藏钞本改。

4.《秋水庵花影集》〔南商調·二郎神〕:“空蝶卤蜂粗燕懵懂。”“燕懵懂”原作“樵燕懂”,不词,因据明末刊本改。

二、原书遇有异文处,不妄改,出校记存疑,以俟进一步判断,如:

1.《群珠补正》卢疏斋〔金字经〕《崧南秋晚》:“楼外头,乱峰云锦秋。”校记指出,《雍熙乐府》“崧南”作“江南”,“楼外头”作“楼”,“乱峰”作“诸峰”。

2.《小山乐府外集》〔燕引雏〕《雪晴过扬子渡坐江风山月亭》:“身在冰壶,天然江剡图。”校记指出,“江剡图”费解,天一阁本《小山乐府》作“泛剡图”,似当从。

3.《酸甜乐府》〔梧叶儿〕《春思》“香放燕莺声,都不管梨花梦冷”,任氏案“放”字待校。今按明大字本《太平乐府》作“香散”,意似长。

三、因原版不清或脱漏,任录作缺字□处理者,据他本补正,如:

1.《小山乐府外集》〔天净沙〕《怀古疏翁命赋》:“翠芳园老树寒鸦,朱□□野草闲花。”今据天一阁本《小山乐府》,补作“朱雀桥野草闲花”。

2.《海浮山堂词稿》〔倚马待风云〕《悼琴仙》:“嫦娥闭月华,□□银汉槎。”据郑振铎藏钞本补“拦回”二字。

四、对于一些文字疑问,任校以案语形式注出,今校则予以疏通,如:

1.《小山乐府外集》〔湘妃怨〕《山中隐居》:“丹翁接老得长生,白鹤依人认不名,青山扰主随他姓。”任案:“‘接字、‘扰字待校。”今校:原注所疑甚是。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前三句颇通顺,作“丹翁投老得长生,白鹤依人认小名,青山换主随他姓”。

2.《阳春白雪》马九皋〔中吕〕《山坡羊》“惊人学问,掀天势业,是英雄隽败残杯炙。鬓堪嗟,雪难遮,晚来览镜中肠热,问着老天无话说。东,沉醉也,西,沉醉也”后,任案:“‘动地原作‘动业。阙字原本模糊,仿佛如‘请字。”今校指出,此条案语条例不清,重校如次:“‘势业,原作‘动业,‘动疑是‘勋之误,今从《群珠》。‘隽字原本模糊,今亦从《群珠》。”

此外,尚有据他本重新判定作品归属权,如《阳春白雪》录阿鲁威〔双调·湘妃怨〕二段,今校据《乐府群玉》,判属刘时中,并题作“寓意武昌元贞”;又据曲谱判定宫调曲牌为误,如《阳春白雪》贯云石〔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一曲,〔双调〕应为〔中吕〕,〔殿前欢〕应为〔红绣鞋〕等等,不一一。樊昕:《〈散曲丛刊〉(点校本)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5年第1期。

经过整理者与编辑的通力合作,利用多种新出散曲文献作为校勘依据,《散曲丛刊》的再版,就不仅仅是加了新式标点,而是符合当前古籍整理的新要求,学术内容与编辑含量并具,可谓“旧貌换新颜”。

《唐艺研究》则是任先生关于唐代音乐文艺论文的集结。初定选目包括《唐戏述要》等13篇,而这一选目的依据,是陈文和先生早年所编订的《任中敏著作论文目录》陈文和、邓杰编:《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310页。。笔者拿到整理过的书稿后,觉得任先生此一领域的论述当不止于这些,遂查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类期刊,增补了《唐代“音乐文艺研究”发凡》《〈双恩记〉变文简介》《〈王梵志诗校辑〉序》《漫谈答柏君》《孟郊〈列仙文〉究竟是什么“文”——唐代道家的一本戏文》《与王季思论古剧角色及〈西厢记〉注本书》六篇文章,而《竹枝考》为古今《竹枝词》的辑录,不符合论文体例,且其成果已全见于《唐声诗》,经与主编讨论而删去。这样一部全面展示任先生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论文集,便得以问世,丰富了《任中敏文集》的内容。

除上述两部书稿外,《唐声诗》《唐戏弄》《敦煌歌辞总编》等巨著,也无不包蕴着整理者与编辑的苦心,尤其是《教坊记笺订》一书,整理者喻意志教授在向出版社提交了初稿后,便于2012年不幸辞世,她的后续工作,由其弟子吴安宇完成。文集的出版,也不啻是对她辛勤工作的告慰。

三、取得的成绩

从项目立项的2007年,到出版的2014年,经过近7年的辛勤编校,《任中敏文集》终于面世,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从出版社层面来说,《散曲丛刊》首先获得了2012年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的资助,而《任中敏文集》也入选了“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散曲丛刊》荣获2013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2014年10月25日,在扬州大学召开了“《任中敏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作为编辑个人来说,通过全程参与文集的编纂与出版,笔者也更为深入地了解任中敏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先后撰写、发表了《激扬明其道,幽旨斯得开——记饶宗颐、任半塘二先生关于敦煌歌辞的论争》(《文史知识》2012年第4期)、《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之作——任中敏〈散曲丛刊〉述介》(《古籍新书报》2013年第129期)、《〈任中敏文集〉出版》(《古籍新书报》2015年第149期)、《〈散曲丛刊〉(点校本)出版》(《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5年第1期)、《任、饶两大家關于敦煌歌词的论争》(〔日〕波多野太郎原著,载《词学》第四十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论文、翻译与书评;《散曲丛刊》的审读报告,曾荣获2014年度第一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优秀奖。《任中敏文集》的出版,既延续了凤凰出版社江苏地方学人著作出版的传统,又锻炼了编辑队伍,提高了编辑的编校水平与科研能力,成为凤凰出版社策划出版大型地方学人书稿的成功案例,值得总结。

〔作者樊昕,凤凰出版社副编审〕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编辑出版
非洲图书出版的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关于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探索
民国大学教材出版的缘起及特点探究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档案学高影响力学术著作研究
编辑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价值创新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