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科研推动高职“三教”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1-09-10 23:08钱月钟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

钱月钟

摘  要: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从问题出发,介绍了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深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教”改革的思路与路径。

关键词:应用性科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1-0010-05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pply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of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QIAN Yue-zhong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325003,China)

Abstract: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nning schools and training talents.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inking and path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re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by applying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ree education” reform

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实质上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2019年4月4日召开的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電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有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但在教师、教材、教法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强调要“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推动教学、实训的融合”,进一步为“三教”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举措。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在“互联网+”已渗透各行各业的背景下,专业转型迫切需要。以“三教改革”为基本视角来审视计算机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症结及创新途径,符合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规律和使命。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一是教师培养缺乏引导,培训项目选择存在困扰。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项目乱象严重,体现为主办单位多、培训主题多,但培训的针对性差、系统性差,再加上基于高职教师生涯成长路径的标准尚未形成,教师培训缺乏有效引导,培养质量难以评价,如何系统性地开展教师培养和如何针对性地选择教师培训就成为学校、院系师资建设和教师自身提高的困扰。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从教师队伍来源上看,专业教师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高校到高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发展经历,决定了他们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尽管多数院校都出台了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但鉴于计算机应用开发项目的系统性、保密性和后续服务的持续性,教师在企业实践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IT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又导致兼职教师聘请难,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材建设问题

一是现有教材的“职业性”体现不够。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设计仍然多以学科主线为逻辑,注重科学理论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设计上仍承袭普通教育教科书以概念、原理、理论等学科基本元素为主要构成的编写体系与范式,教材所选用的开发工具与区域主流开发平台适应性差,案例脱离企业实际,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实践导向、能力本位及服务区域产业的“职业性”要求。二是现有教材的“学情性”体现不够。“学情性”要求高职专业教材要将“以知识为中心”理念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教材的形式上要体现多元化立体式的新形态教材,但现有教材仍局限于教科书,教材内容表达仍然是一章一节的传统体例,不符合高职学生知识建构的内在规律,构筑了“学习域”与“工作域”的藩篱。

(三)教法改革问题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许多教师仍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轻视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结合实际应用案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翻转,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激发兴趣和获得成就感。如“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中,教师仍重点讲授Transact—SQL命令的语句格式、语法功能,不能借助真实的管理系统,从数据库建立、修改、查询、统计分析等实际需求构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实践教学形态和运行模式创新不够。体现为实践内容仍然是闭门造车,模拟设计;实践教学环境缺乏企业真实要素和职场体验;实践教学指导缺乏业师的参与,实践教学的评价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的训练。

二、应用性科研的内涵

应用性科研是指以应用性作为导向的科研,是相对于基础性科研和学术性科研而言的。本质上是指为解决企业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其形式表现为与政府或企业合作、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从学术的实践性维度开展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应用性科研与基础性科研和学术性科研并不矛盾,都需要遵循科研的基本方法;应用性科研可以是基础性科研和学术性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是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但反过来又为基础性科研和学术科研提供支撑依据;应用性科研要求研究团队有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应用性科研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一是研究内容上,更强调应用已有学术成果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服务对象上,更加面向政府、企业、产品、部件等微观主体;三是成果评价上,更加强调能否提升产品质量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计算机领域的图像分割问题研究为例来说明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区别。根据图像的像素特征、纹理特征、区域内部相似性特征、边缘特征和先验信息等方面分析其对图像分割算法的影响,包括分割精度和分割效率,进而提出相应的图像分割算法。并通过国际通用的数据库对所提出的分割算法进行验证,来证明相关算法的有效性就是学术性研究。而为满足车辆管理和人员进行的车牌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系统的开发就是应用性研究,是为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利用图像处理学术性研究产生的通用算法解决车辆管理和人员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但也可以对通用算法提供支撑依据。

三、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的“三教”改革思路

找准问题症结。计算机“三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既有高职教育的共性问题,如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发展提升缺乏发展标准指引;教材的“职业性”和“学情性”体现不够等,也有计算机专业独有的问题,如教师下企业实践很难融入到项目开发核心业务和兼职教师聘任难等问题。分析上述问题,其根源是因缺少校企合作双赢平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找准突破抓手。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和资本都是可以为合作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事实上,基于企业多样化、时效性的人才需求特点,对一所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是很有限的,决定了在校企合作中学院具备优势和资本对企业方来说不太具有现实的价值,所以,校企合作才难以持久和深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秉承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尊重其根本需求,围绕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性科研为抓手,实质性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使企业在合作中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三教”改革成效显著。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教”改革的路径

(一)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基于高职教师生涯成长路径,构建应用性科研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教师发展標准

学校层面:基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逻辑基点和专业发展能力等要素,学院研究并开发了高职专业教师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作为试点。“标准”研制中,首先基于高职教师的职业性和高等性特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规律,强化以应用性科研为导向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构建了以职业品质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社会服务素养等四大模块、14个二级指标和65个二级指标的高职专业教师发展标准的通用模型;其次,基于高职教师生涯成长路径,将高职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适应期、建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四个阶段,依据不同阶段教师的任职和发展需求,构建专业教师分阶段发展标准。最后,以4个试点专业为载体,构建分专业、分阶段的高职专任教师标准。

专业层面:作为试点专业之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以下特色优势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1)体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一是履行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大国工匠,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保障“教育现代化 2035”,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师素质现代化。

(2)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基点。一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育人属性,二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属性,三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跨界属性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逻辑起点。

(3)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素。以师德为灵魂,从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服务素养等四个维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符合高职教师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

2.以“专业标准”为依据,开展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层面。一是发挥政策导向,引导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学院从教师招聘选聘入手,把好入口关,所有招聘的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调整科研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加重横向课题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创设开展应用性研究的条件。坚持服务温州产业的应用科技发展路径,成立了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激光技术与应用省级创新协同中心、省级汽摩配产品设计中心等跨地区、跨专业的科技创新载体。计算机专业教师依托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与行业企业紧密交流、平等对话、开展技术服务,为本专业开展应用性创新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是项目支持,提高应用性科研取得实效。学院设置了师生专项创新研究项目,支持教师带着项目以访问工程师的形式下企业实践,并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评价下企业实践的重要要素,而这些创新项目必须是教师深入企业调研的应用型科研项目,项目验收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论文和研究报告,而是一定要有针对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案、真实产品或专利等,引导和倒逼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融入企业团队。

教师层面。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依托学院自建的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双岗、双薪、双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制定每位教师生涯成长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以目标为导向,推广应用性研究。首先,教师为了获得企业的横向课题必须深入企业开展系统调研,发现问题,确定选题;当项目立项后,教师为了完成项目研究,必须深入企业与企业员工沟通交流、协同创新,这个过程既是倒逼教师弥补企业经历不足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也是驱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同时,以项目为纽带,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体优势,打造出结构合理、技术互补的“双师型”团队, 并且随着应用性科研项目的持续开展,这个团队一定是随着技术发展而提升的“动态升级版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近3年来,该团队11位专任教师共完成企业横向项目45项,项目到款额648万元,教师年均主持或参与真实项目6项以上,30%的学生参与过真实项目的研究与开发,2名教师在省级访问工程师项目汇报中获奖,1名教师成为行业名师名家,2位教师被评为市级技能大师,6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来源于合作企业的36位兼职教师稳定且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对口率和薪资待遇大幅提高,6个深度合作的企业中1个企业在科技版上市、一个企业新任市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其余4个单位均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二)以应用性科研成果为支撑,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

1.创新编排,提高教材学习的针对性和方便性

结合计算机系统开发的特点,设计建设了新形态项目化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一方面,教材引入真实的企业工程案例,以完成真实任务为载体,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探求知识、训练技能。而项目本身又是来源于师生应用性科研的企业真实项目,所以非常符合企业需求和区域技术主流平台,高职教材“职业性”不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SQL Server 数据库技术》教材,全书共设计了两个工程,将每个工程分解为十一个项目,涵盖了高职学生应掌握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所有知识点。公司管理数据库系统工程为教学所用,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工程为课后练习所用。每个项目包含教学目标、工作任务、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部分项目还设置了拓展知识,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完成公司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十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通过完成学生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十一个项目所规定的课后实践题,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设新型态系列教材。不仅颠覆了传统教材以概念、原理、理论等学科基本元素为主要构成的编写体系与范式,而且还建设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合理应用声音、图形、图像、微课视频及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资源并通过二维码扫描嵌入教材,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适宜的、便捷的学习服务,有效的克服了当前教材“学情性”不够的问题,而这些改革都离不开应用性科研项目的支撑。

2.成果再造,提高教材内容的适应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重要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实践中,以应用性科研成果为支撑,统筹设计建设了“四类”教材,一是引入新技术,加强专业基础课教材建设。结合IT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专业基础教材,确保在足够的理论支持下,掌握先进技术,训练专业思维,实现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入应用性科研成果,强化专业技能课教材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性,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所有为企業服务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再造,如将一个完整的企业级应用管理项目,分解为IT行业技术汇编、需求调研方法及策略、系统流程分析、系统数据管理维护、数据库完整性分析、系统数据统计与应用、系统测试及实例、系统应用与推广、系统维护与优化、系统售后服务等10个专题项目,这些项目系统地引入专业技术课程教材,学生通过这些真实项目的学习,能举一反三掌握系统开发的流程,最大限度地契合区域企业需求,现已出版基于项目的高职计算机项目化教材6本。三是引入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提升选修课教学内涵。得益于学院灵活的机制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本专业师生每年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数均居全院前列,这些项目多具有主题鲜明、实用性强、跨专业领域以及实物成果为标志等特点,非常吻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按不同类别引入选修课自编教材,提高选修课内涵,深受学生欢迎。

(三)拓展应用性科研成果辐射效应,实现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

1.依托信息化平台,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学生为主体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需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也要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信息化教学平台能支撑教师开展翻转教学,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和平台研讨交流,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本专业选用超星尔雅教学平台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课前教师针对教学任务设置教学问题、推送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学,课中通过研讨式、启发式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依托超星教学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借助平台的交流研讨功能进行线上教学答疑、问题讨论和拓展探究,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共享应用性科研成果,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实现教法变革

共享应用性科研成果,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优势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浙江怡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从大二开始,学生采取半工半读的模式培养,每天8小时工作制,在企业签到打卡,半天集中上课,其余时间以“导师制”的方式,从事真实项目开发,每位指导教师负责4~6位学生,分别以美工组、系统设计组、测试组等参与项目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就在项目开发中完成,课堂教学场地就是公司项目开发室,岗位目标明确,教学做合一。考核成绩由包括考勤、态度等的职业素养和项目完成情况的职业能力构成。学生在企业学习的1年期间,前3个月需要完成一个入门级项目,后7个月时间参与1~2个业务逻辑比较复杂,系统功能和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企业级项目。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均带着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任务,项目需求均来源于实习企业,优秀的项目可以通过学院科研处立项,其余项目由专业内部安排指导老师和业师共同指导,研究过程与实习过程合一,提高了顶岗实习的专业性,也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顶岗实习成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 梁克东,王亚南.“三教改革”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2] 郭少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应用性科研体制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7,(9):58-61.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9.

[4]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5] 曾晓彤,张显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18):267-268.

[6] 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6-101.

[7] 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8] 李彦彦,周华丽,曲学利.高校中青年教师应用性科研开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属高校的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4-140.

[9] 王丹丹.应用性科研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5-9.

[10] 尹玉杰,刘允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方向三段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93-96.

[11] 王波.河南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技术技术学院学报,2018,(3):96-98.

[12] 黄陈蓉,张建德.校企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6):14-16.

[13]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责任编辑:钱冬云)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