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其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瑞昌市乡村振兴局作为瑞昌乡村振兴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实地看现场、访民情、听汇报、寻对策,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瑞昌市基本情况
瑞昌,寓意瑞祥昌盛,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级市,位处江西北部、九江西郊,北倚长江、东望匡庐,为长江入赣门户。全市总面积14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4万亩,下辖21个乡(镇、场、街道)、160个行政村(3个分场)、1991个村民小组,共有144770户465308人,其中农村人口85392户340675人。2015年末,该市识别“十三五”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11353人。经过多轮“再识别”和反复“回头看”,最后核实该市实有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3164户9293人。
“十三五”以来,瑞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最大发展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精准施策,务实攻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市19个贫困村全部整村退出,现行标准下3164户929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实现了与全国全省的同步全面小康。2016年以来,该市也三次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成效年度考核“好”的等次和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年度评价“优秀”等次,连续四年获九江市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
脱贫攻坚的主要成果
“十三五”以来,瑞昌市累计整合投入6.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27亿元,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由3.03%下降为0%,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055元增加到2020年的14683元,年均增幅36.88%,貧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1.“两不愁”能力明显提升。一是产业扶贫。瑞昌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213.8万元,扶持发展种养产业633个、创办了“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基地71个,建成了村级光伏电站74座,带动了1500户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102个行政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就业扶贫,发放各类就业扶贫补贴699万元,其中交通补贴156.4万元,引导1576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帮助367名贫困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入职,通过政府购岗安置465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
2.“四保障”政策全面到位。一是教育保障。对2532名在读贫困生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累计发放资助金1600余万元,资助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26602人次,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或辍学。二是医疗保障。全面实行市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 “一站式”结算和门诊统筹报销模式,共报销资金9000余万元,贫困户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90%。三是住房安全。实施危旧房改造928 户,拨付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所有贫困户住房100%安全。四是饮水安全。投资建设农村集中饮水工程120个,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23个,总投资1.3亿元,全市所有贫困户饮用水安全达标。
3.38个贫困村全部变新村。一是贫困新村全覆盖。启动新农村建设对贫困村庄“扫一遍”计划,优先安排贫困村庄209个新村点,整合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90万元,提前实现了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全覆盖目标。二是巩固退出成效好。在优先安排新村点的基础上,再叠加财政扶贫资金11782.5万元,启动1286个村庄整治项目,让群众在干净、漂亮、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实现稳定脱贫。三是突出重点抓推进。将“十二五”“十三五”38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40个非贫困村列入重点推进村,在优先安排新村点和涉农项目资金的同时,组织78家市属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该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基层发生巨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然而,对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以及群众期盼,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突出表现如下:
1.部分群众脱贫基础不牢。该市2020年虽已全面脱贫退出,但通过多次走访排查和监测识别,目前仍有因病、因残、因灾等刚性支出超过上年收入及收入大幅减少影响基本生活的“两类人群”192户、559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00户280人、边缘易致贫户2户279人。今年5月,该局再次组织全市性“五个一”大走访大排查,又新增25户“两类人群”监测对象。事实证明,绝对贫困可以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要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保障“两类人群”不返贫。
2.乡村建设推进不够平衡。该市属非贫困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并且对贫困村投入较大,对非贫困村投入较少,对贫困户优惠政策多,导致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发展不平衡。如:截至2020年末,该市新农村覆盖率为88.4%,余下还有130个村庄未启动新农村建设、甚至未通到组水泥路;不少边远村庄“空巢”、危旧房、空心房较多;近期全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入户督查发现,全市改厕率为66.6%,余下还有3.7万户未改或不达标。
3.建成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并且受市场、管理和自然灾害,以及后继资金投入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资产收益扶贫达不到预期,甚至项目经营失败,发展产业风险大、难成规模。如:夏畈镇秀珍菇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场销量锐减;黄金乡金丝鱼面因难注册商标无法进超市售卖;花园乡、大德山林场去年油茶产业因持续干旱苗木枯死而失败;洪一乡、肇陈镇油桃因今年雨水多而大量减产。
4.少数群众参与意愿不强。目前部分贫困户虽已脱贫,但仍存在安于现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难以激发,一心只想享受国家救助,容易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局外人”。如:码头镇新风村脱贫户朱某,单身一人,年龄不到50岁,靠着工业城却不就业,仅依靠低保过日子,还总是想着到敬老院长住。
5.乡村振兴人才比较短缺。当前,该市很多自然村、特别是边远村庄呈现“空巢化”趋势,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绝大多数家庭在市区买房置业,留守人员基本由老少妇孺组成,乡村振兴缺乏年轻主力军。加上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及务工返乡人员比例过低,就业难、留人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没有专业人才,光凭乡村干部几分热血,始终难以持续下去。
推进衔接的主要打算
下一步,该市将按照“4321”工作思路,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三保障”成果、重点做好“两业”帮扶、密切关注一类群体,坚决守住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和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做到“七措并举”:
1.深入开展遍访工作,“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走村入户遍访工作,通过走访排查农户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及群众的诉求情况,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将排查出的问题建好台账,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及时补齐短板弱项,统筹协调和推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责任,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对考核、巡视、督查等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有效防止因问题整改不到位或反弹而发生新的致贫返贫风险。
2.建强防贫监测机制,“断”致贫返贫之根。一是动态监测。将全市所有农户按照红黄蓝三色分类管理,动态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二是精准帮扶。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早干预、早帮扶,实行动态清零。
3.持续做好“两业”帮扶,“走”增收致富新路。在做优产业发展规划、做长产业链条、做宽销售渠道、做稳带贫主体、做紧利益联结等环节上下功夫,把扶贫产业融入到“一乡一园、一村一品”等产业发展中,重点围绕“北线水乡、南线稻乡、中线林乡”打造好长江鱼原种示范园、溢香农产品产业园、赛湖休闲农业园“三园”建设,通过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更多农户持续增收致富。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推进“三专”平台建设,积极构建扶贫产品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的长效机制。建立就业帮扶长效化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好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大力发展扶贫车间,优化配置公益性岗位,开辟就业门路,拓展就业增收渠道。
4.强化扶贫资产监管,“提”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强化台账管理。在清查摸底、确权登记基础上,对扶贫资金形成的项目资产全面清查,已经完成的再次核查,没有完成的抓紧进度,有所缺项的逐一补齐。二是厘清权属关系。对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贫项目资产由村集体直接管理运营,对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由其自主管理运营。三是规范资产管理。对公益性资产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对经营性资产明晰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使用,确保资产稳定运行、收益规范分配。
5.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享”幸福美好家园。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民最迫切最期盼的水、电、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电商物流等入手,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同步实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进脱贫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等示范创建活动,围绕特色经济、红色资源、生态文明、历史文化打造一批“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宜居示范新村。
6.持续做到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扶志,就是继续转变观念,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从家庭环境好、致富路子好、政策掌握好、道德风尚好、工作配合好等方面开展“五好农户”评選活动。采取每月评选、季度评选、年度评选相结合,科学制定评比办法,以“爱心超市”为载体,以表现换积分,用积分换物品,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改变一些已脱贫群众存在的“等靠要”以及脱贫之后“缓一缓”的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勤劳致富,过上更好生活。扶智,就是继续帮助群众提高技能、开阔眼界,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使群众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7.接续巩固拓展成果,“稳”推进有效衔接。一是巩固脱贫成果。对脱贫重点村和脱贫户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5年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严防驻村帮扶工作松劲懈怠,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二是实现有效衔接。以政策稳定、机构稳定、状态稳定,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范镇、高丰、桂林、武蛟、夏畈、横港、赛湖等乡镇和“十四五”省定、九江市定乡村振兴重点村、红色名村、“十三五”脱贫村、市级移民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帮扶村,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作者简介:谈荣雄,瑞昌市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