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萌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优秀长篇小说。首先,小说描写的题材十分宽广,《青春之歌》的背景处在革命浪潮汹涌的年代,历经“九·一八”事变、“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幅幅革命年代学生爱国运动“救亡图存”的画面在我们面前慢慢延展开来;其次,在《青春之歌》中塑造了一个个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林道静这一逐渐成长的典型爱国青年形象,塑造了一批批热血的爱国革命党人。无论是除夕夜围坐在一起为“九·一八”事变中逝去的同胞哀悼的爱国学生,还是狱中英勇就义的青年共产党员,抑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一阵阵呐喊如排雷火光的爱国青年,都无疑让我们感受到革命时代青春之歌的华美乐章。作品中充满抒情的笔调,浸润着杨沫作为女作家的独特的阴柔之美。杨沫独特的女性叙事方式,也为从当下语境中用女性主义视角再解读该作品找到了可行的路径。
一
从小说走向电影,《青春之歌》是十七年中唯一的描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红色经典作品,它在与当时的主流话语微妙的缝隙与错位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叙事。1958年,《青春之歌》初版问世。仅隔一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春之歌》被拍摄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关于《青春之歌》,一度褒贬不一。郭开曾公开批评道,作品描写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与工农群众连接得不够紧密,并且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将林道静最后刻画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其不妥之处。杨沫精心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她的罗曼蒂克的情感,而是通过林道静这个人物,描写一个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随后茅盾、马铁丁、何其芳展开了否认郭开论断的行动,认为郭开试图解构林道静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共产党员的做法是不妥帖的,认为知识分子一样具有革命性。结合各方面的意见,杨沫于1960年改版了《青春之歌》,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接受思想改造的章节,以及在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的章节,使得这部作品从小说到电影,再到改版,让林道静的思想成长之路更加切合意识形态主题,也让林道静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合理。不同于五四期间茅盾笔下的《追求》中的章秋柳、《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这一类在追求革命过程中空洞、迷茫,最后归于虚无的革命女性形象,《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身上显然血肉丰满,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她在与敌人不断斗争的过程中重获了友情、拥有了革命爱情,以及堅定的革命信仰。在这一过程中,爱情作为革命的象征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与余永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决裂,也意味着单一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并不能真正救中国,余永泽所惦念的永远是个人和小家庭,他企图把林道静变为自己的“花瓶”,仅供自己赏玩。然而,个人终究要汇入滚滚的人民洪流中,在革命中方显青春本色。而卢嘉川作为林道静革命的引领者,是林道静前行的指路灯,卢嘉川的牺牲也是真正使得林道静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内在驱动力。卢嘉川给林道静很多本书,使得林道静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与劳苦大众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体察农民的贫苦。卢嘉川曾经告诉林道静:“一个人是木,两个人就是林,群众就是森,就是一片树木,就是一片森林。”走上革命道路从来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是为了劳苦大众,是为了人民不再受压迫。卢嘉川革命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林道静,是林道静摆脱青涩的启蒙者。卢嘉川作为林道静的革命信仰,使得作家叙事只能从林道静与林华的关系中,呈现仰望与被仰望的姿态,使得林道静不同于晚清以来的“父亲”的女儿,在这里林道静成为坚定的“党”的女儿,一反五四传统以来知识分子启蒙的姿态。显然,在作品中无产阶级成为林道静的引路人,只有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思想靠近劳动群众的思想之时,启蒙才变得有意义,她才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二
知识女性如何变为革命战士?在这里林道静的个人成长是富有层次的,刚赴北戴河之时,她眼中凝望着的是广阔的大海:“早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蔚蓝、明净,绸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远远的,就在这样平静的沉睡般的海面上,许多只挂着白帆的渔船随风荡漾。”林道静在这里试图寻找的是个人主义的独立和解放,因而风景在她独立的内心中得到了体现。此时,她获得了个人主体性,回归个人的内心,如柄谷行人理论中所提到的:“只有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这里“海洋”和“白帆”的意象构成的诗情画意的风景,将林道静从所处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但这一切都在得知余敬唐安置她的真相之后破碎。她感叹道:“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冷酷、残暴?”她竭尽了全部勇气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开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八岁女孩子的立锥之地都没有?鲁迅曾在《热风·随感录》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个人主义的道路选择,使得林道静满蕴着独立的解放思想,却依旧找不到出路,感受到的是自己的疲软无力。青年向上走,一定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在革命党人和狱友的影响下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党人卢嘉川在被捕入狱后,视死如归,在就义那一刻呐喊着:“共产党万岁!”林红在狱中继续为难友讲述党的故事,她好像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尽头,如电影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息!”林红带着难友们锻炼身体,在就义时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林红将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毛衣传递给林道静,她知道即使她倒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还有千千万万有为的青年人会继承党的光荣事业,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倾尽一切,包括生命。
起初个人主义之时的林道静与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解放主题相承接,裂缝之处在于,林道静被余永泽救起之后并没有继续沉浸在小资产阶级或者是个人的风景中,而是在革命者的引导下变为坚定的革命者,个人融入集体中,性别叙事与革命叙事结合在一起,所呈现的风景远远超脱无所归属的五四式女性个人解放道路。在这里不是阶级替换了性别,而是阶级从性别叙事中生长了出来。《青春之歌》呈现女性更多对于爱情的选择,以及对于道路选择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