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金鳌塔影”是莞城八景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休闲好去处。这地方就在东江和汾溪河的交汇处,由于地图形状像一只大鳌,故称金鳌洲。
金鳌洲原来叫金沙洲,传说古时金鳌被女娲斩断四足后,便与女娲所造之人为敌。观音见状,便用法力降服了金鳌,并带它云游四海。一天来到万江,金鳌见江河交织,万川入海,因此对此地依依不舍。观音看出它的心事后,于是放出一道金光,点化金鳌为大洲,故称金鳌洲。今天那只卧于江边的巨大金鳌,似乎在诠释着它存在的真实性。
关于修造金鳌洲塔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既有镇妖说,也有风水说,还有神力说。过去由于江水泛滥,时有洪灾,当时的万历进士、东莞县令翁汝遇为了顺民意,率先提议并在此实施建塔镇妖。也有人说,金鳌洲处于东江南支流和汾溪河交汇处,扼东莞水道要冲。由于四周地势较低,两河水的交汇处没有高山夹水而行,造成“生气外泄”,达不到“藏风聚气”的条件。修建此塔,是希望能“束水口”,让这里的“水回顾有情”。明朝《金鳌洲塔记》中就有这种说法:东莞江水自东流西,左有黄岭,右有罗浮,在此建塔控制“大江中流”,“以培风气,亦堪舆家所宜也”。因此,金鳌洲塔是典型“镇虚补弱”的风水塔。不过,也有人说,翁汝遇是读书之人,十分希望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能多给朝廷输送栋梁之材,故有“独占鳌头”、金榜题名之意。过去在金鳌洲塔附近还有文昌庙和天后庙,文昌庙内供有文武二帝。这里是过去东莞出入的必经之道,所以读书、习武等求取功名之人,考试前都会在这里短暂停留,上岸到文昌庙进香求拜,希望自己能够借助神力“独占鳌头”。明朝郭九鼎《金鳌洲塔记》中也有着“雁落鳌洲地,沙头出状元”的记载。不管造塔的初衷是什么,杭州人氏翁汝遇“肇工于万历丁酉,合尖于天启甲子,越二十年所乃告成焉”的事实,是没有疑义的。
今天,工作之余,我又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来领略金鳌公园的魅力,以及感知金鳌洲古塔的风韵。东江岸畔,绿意婆娑,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格调高雅。矗立在江畔的金鳌洲塔,以其古色古香的色调显得十分显眼,但要找到它的确切位置,却也要费一番周折。如果能定位到万江桥,你需要跨越东江,左转进入金泰桥,下桥再左转进入金曲路,沿着金曲路一路下去右转,你才会发现那个被民居包围着的古塔。
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金鳌洲古塔,以其造型朴素的面貌,俯瞰着江水的流淌不息,一往无前;见证着莞城的日新月异,天翻地覆。抬头仰望九级古塔,逐层递减收分,各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的技艺,叠涩出腰檐以及平座,砖木混砌塔身,额枋塑有卷草龙、缠枝莲纹图案,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带来直插云霄的震撼。它所蕴藏着的诸多东莞传奇,具随那过眼烟云消失在高而飘的历史天空,这样一座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塔,也如东莞其他珍贵文化古迹一样明珠蒙尘,被当代人遗忘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金鳌洲塔对于东莞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次不经意的闲游,体味到它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深远意义。
相伴古塔的除了葱翠草木,还有一座座与古塔同时代的石雕,温顺的石羊、威猛的石虎、灵动的石狮、如生的麒麟、古拙的翁仲等,无不显现出高超的技艺。尤其是这座斑驳的红石龟驼碑底座,古朴典雅,形体生动,让人玩味无尽。这些石雕都是镇墓神道两旁的雕像,从而也佐证着东莞文化底蕴的积淀丰厚。镶嵌在青砖中的明代《金鳌洲塔记》,是我每次会面金鳌洲古塔的重中之重。每每读着郭九鼎先生撰写的“邑之金鳌洲,地形家者言:燕落平沙,控中流而逆溯金鱼,为邑之关锁……尤补虚镇弱之关钥”的文字时,总有一种激荡人心的心潮在汹涌澎湃。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古塔倒影映照在晚霞染红的江中,金鳌洲塔愈发显得气势雄伟峻拔、恢宏壮观。于这暮色苍茫间,北宋大文豪王安石吟唱着《东江》诗句,穿越时空隧道,飘然而至。听着“东江木落水分洪,伐尽黄芦洲渚空。南涧夕阳烟自起,西山漠漠有无中”的韵律,在煙波浩渺的江面上,萦绕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