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年
2021年6月28日下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议对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88岁的汪尔康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60多年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希望中国博士留学生汪尔康能够留在捷克斯洛伐克,而汪尔康却毫不犹豫地拒绝,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海洛夫斯基问他原因,汪尔康坚定地说:“因为国家需要。”60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泰斗级科学家,更是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夜色中的办公室
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无机分析楼,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每当夜幕降临,整栋分析楼都沉浸在静谧的夜色之中,唯有一间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它就像一座灯塔,向应化所内的科研人员诉说着纯粹、严谨、执着的学术理念。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就是汪尔康。
尽管汪尔康在分析化学领域已经是泰斗级的人物,但是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懈怠”二字。长春应化所的人都知道:如果想找汪尔康,就去他的办公室;如果他不在办公室,那就是出差了。
汪尔康说:“一个氛围、一 种风气的形成需要时间,我们从来不要求学生周末来实验室。但就我们自己来说,活到老学到老,时刻都有知识不够的感觉。”在这间办公室里,汪尔康为了紧跟科技前沿,从不休节假日,经常不分昼夜地做研究。他的爱人董绍俊则静静地陪在旁边,查阅文献、修改论文。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喜气的日子,而两位老人却如平日一般,按时结伴上班,中午吃了简简单单的工作餐。当人们在除夕看春晚、包饺子时,二位老人却还沉浸在工作中。如果非要说出那天与往日的不同,就是两位老人的电话会不时地响起,外地学生纷纷向他们拜年,表达对老师的想念和新年祝福。
汪尔康夫妇的孩子在国外上学,春节时,本地的学生想过去陪老师过年,却都被他们谢绝了。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这只是普通的一天,没有什么特别的。在他们的心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推动中国化学事业进步。
高强度的工作,莫说是对已经 88岁的汪尔康,就是对年轻科研人员而言,也是不小的负荷。但多年来,汪尔康一直坚持着。他说:“这样的生活一点不枯燥,做研究就是乐趣所在。”
伉俪科研情
1952年,汪尔康还是一名年仅19岁的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他从如画的江南小城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他最热爱的事业中。同年,21岁的董绍俊提前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岁月的磨砺与对信念的坚守,夫妻二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汪尔康是我国电分析化学开拓者,在电分析化学研究界著作等身。他的爱人董绍俊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汪尔康第一个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产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規律,提出了与汞形成配合物及形成汞盐膜理论。此后的几十年,他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并推广生产,拓展了油水界面电化学研究和应用;成功研制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和联合分离方法,使水质监测仪实现生产商品化。
有一次,汪尔康得了重感冒,在打吊瓶的时候,他偷偷地叮嘱护士。护士听完,十分感动。原来,汪尔康对护士说,这吊瓶要可着一个手打,因为另一只手还要翻书看文献,万一自己这感冒好几天不好,可不能因为打吊瓶耽误了看文献。
为国育英才
中科院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逯乐慧说:“汪老师是把科研放在第一位的人,只要不出差,基本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就算是出差旅途,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火车上,我们都赶紧补觉,可是他却不知疲倦地修改学生作业。”
汪尔康甘当“铺路石”,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把科技接班人视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希望和力量,对所里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生活上热心帮助,在学习中严格要求。汪尔康向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讲爱国之道,授现代化科学技术之业,使他们在思想上、业务上不断进步。他常教育研究生说,不要计较眼前的待遇和享受,要立志献身科学事业。汪尔康利用各种场合给青年讲科学史、中外科学家艰苦奋斗的成长史,激励大家积极进取、永不止步。
汪尔康创造条件,争取机会推荐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出国进修。出国前,他总是谆谆嘱托:“你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应化所,代表国家。你是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去进修,不是去为外国搞科研的。”研究生出国后,汪尔康经常与他们联系,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他常对青年人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要爱科学,更要爱祖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人是有国籍的。”学生完成学业后便立即回国。
有一次,汪尔康晕倒了,可第二天他还要出差参加一个会议,不想住院。学生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第一次“违抗师命”,把汪尔康的身份证“偷”了出来。汪尔康没能坐上飞机,发脾气批评了学生。但学生们却觉得挨一顿骂也值,为了老师的身体,必须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多年来,汪尔康已经培养出600多名研究生,28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责任编辑/王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