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问政的研究与思考

2021-09-09 13:25王菲菲刘振棠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问政网民

王菲菲 刘振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面临诸多挑战,网络综合治理既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问政作为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其常态化发展在保障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引导其良性发展是一个大课题。

创新发展体现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也是根本要求。网络问政践行这一命题和要求就是要做到建网为民,以网民的需求和感受为中心,不断提升网民的满意度。一是精心完善功能。2011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无障碍改造”,即在政府网站浏览信息可以调整字体大小、界面对比度以及启用有声验证码等,通过聘请上海盲人协会人士全程体验“无障碍”,使得各项功能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便于更多的老年人和视障人士进行“无障碍浏览”。上海“网上政府”作为国内率先实施升级的省级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府服务对象的“全覆盖”。网络问政的发展需要以解决不同阶段的問题为出发点,当前,政府网站要注重人性化“导航”,不断提升信息无障碍水平,努力让服务更具有效性。二是精准掌握需求。民意背后是民心,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网络问政走精细化发展之路,就是要树立用户体验思维,对网民在网络问政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用户的体验。北京市东城区曾利用动态大数据发现该区居民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反映供暖问题的数量大幅增加。根据这一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活动,排查重点地区的供暖问题,最终有效解决了居民的热点诉求。大数据和云计算为精准分析网民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网民上网搜索行为和浏览记录可以精准定位网民的“关注点”和“需求点”,这种“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网民参与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将互联网思维落到实处,通过走网络群众路线,实现汇民意、知民情、解民怨、聚民心的最大效用。

制度引导彰显系统性

网络问政带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面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从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服务行政的理念科学构建网络问政的法律法规以及体制机制。一是强化他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可以说,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课题,也是助力我国实现网络强国的保驾重器。近年来,《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试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网络安全法》等一批网信领域的法律法规正式颁布施行,在确保网络安全、规范公民依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以变为不变”的互联网领域,网络立法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从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中发现问题,从网络问政发展的新阶段中挖掘问题,从不同法律位阶的相互衔接中锁定问题,将解决问题的答案寄予法律法规的完善,使不同网络主体的行为有章可循。二是引导自律。净化网络环境还需要多方网络主体的自律参与,存敬畏、守底线、严律己,使网络文明素养成为每个网络主体主动履行的社会责任,使自律转化行动自觉。网民是网络问政的参与者、建设者与维护者,网民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的净化。因此,要通过网络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培训,引导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合法理性地进行网络活动。新媒体要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把关、监督检查机制;网络服务商、行业协会等主体,要通过安装过滤软件、设置举报热线、黑名单管理等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一言概之,营造和谐的网络问政环境,绝不是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参与的“协奏曲”。

治理方式力求整合性

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性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网络问政发展难题突出表现为地区发展的失衡,但基于问政主体的多元化,网络平台的多层次,其效用的发挥应从线上融入线下、数据整合运用的角度全面展开。一是融合线下。网络问政发展要体现底线公平,保证线下即网络外公民的合法权利,使大众平等使用互联网并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在诸多网络舆情事件中涌现出的“非利益相关方”说明了互联网包含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在网络问政中,政府既要关注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网民,鉴别网络民意中的代表性问题,还要充分打捞非网民的民生和民声。画出线上线下“最大同心圆”,确保公共政策的重心是整合各方利益后的公共利益。二是融合数据。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传递成本的递减,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成千上万的微数据、微民意最终可能带来政府的“大作为”。当前,以政务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问政平台的创新运用,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在网络问政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促进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的联动,广泛吸纳传统媒介的受众群体,注重发挥不同媒介的作用,激发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外包机制,防范数据背后的潜在风险,将这些小、散的数据关联起来,对数据进行汇聚整合与关联分析,使这些数据真正 “活”起来,增强问政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文

猜你喜欢
问政网民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问政巴中”正式上线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