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昕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数字乡村;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数字乡村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也在加快推进,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与农业生产应用衔接不够等问题,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进一步发掘信息化、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快、底子弱
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战略进一步落地实施,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总的来看,我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乡村信息服务更加完善,智慧绿色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网络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介绍,过去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数字乡村建设在支撑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中,数字乡村2020年工作目标全面如期完成。杨小伟介绍,在工信部、国资委以及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的助力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国范围内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超过98%;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去年年底达到55.9%,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达到3014亿元,同比增长26%。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近1.42亿户(图1),全年净增712万户,比2019年年末增长5.3%。
另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农村部署了4G基站1.37万个,广电总局加大了在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在农村直播的卫星用户达到1.46亿户;数字经济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商务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贫困村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累计支持1338个县的电子商务工作;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科技部部署实施重大专项,农业农村部在种植业、畜牧业等各个领域推动信息化和农机服务融合应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后,政务服务正从国家、省、市、县多级覆盖,全面向乡村延伸。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数字乡村发展迈出了革命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电商高速发展。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
二是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破土而出,消费互联网不断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和拓展。
三是数字治理扎实推进。行政村“雪亮工程”覆盖率达到66.7%,“智治”正在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基础上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是信息服务加快普及。行政村的宽带比例达到98%,2019年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为74%,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直播正在成为“新农活”。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水平总体仍偏低。《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2018年提升3个百分点;而在美国,这一数据超过了70%。目前美国80%的农场实现了信息化,每个农场都连接50个以上的物联网设备。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国智慧农业缺乏技术储备。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在10年以上,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充分。解决某些农业产业现实问题仅停留在“用技术”本身,“互联网 + 农业”还不能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农业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据,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
总体来看,乡村信息化水平和农业数字经济产值与我国整体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和占GDP比重达到34.8%的数字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在2021数字乡村论坛上指出,“总体上我们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快,但是底子比较弱。”据赵春江介绍,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总体上是23.8%(图2),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目前国内网络宽带在农户、农田的覆盖率太低,4G流量贵、5G基站少,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应用水平低的问题。赵春江表示,应坚持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力争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2050年全面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智能化,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数字乡村发展催生新业态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三农”领域正在加速融合,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互联网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及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创新创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扩宽了电商经营渠道,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了一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共享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特别是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迅速,农村电商规模不断扩大。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扩大至2019年的1.7万亿元,扩大了4.8倍,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全国网络零售增速,占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也从2015年的8.4%提升至现在的28.3%。
2020年,针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需要,电子商务突出展现了创新快、应对及时的特点,推出直播卖货、移动菜篮子、“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特别是直播电商,由于进入门槛低、传播快、受众广,在后疫情时期继续发挥强大的带货能力,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各大平台均开辟了助农直播间,成为引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新模式。依托新兴的直播、短视频、流媒体等技术手段,抖音、快手等也进入农产品电商领域,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渠道、平台和方式更加多元化。
自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以此撬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进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综合示范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全国农村网商超1300万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66个示范县,在全国支持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00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超13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覆盖率近100%,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89万人次。统计数据显示,前六批(2014—2019年)的1180个示范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725.8亿元,同比增长29.8%;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1.1亿元,同比增长28.9%。
乡村智慧旅游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疫情之下,乡村度假因为相对开敞、密度较低,正在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度假方式;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旅游受限的情况下,乡村度假更是成为短距离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1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9.84亿,比2019年同期增长5.2%;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2.1%。总体看来,乡村度假比旅游业恢复情况更好。
此外,乡村旅游人才数字技术培训力度也在持续加大。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云教学”“云培训”等线上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在线学习乡村休闲旅游政策、规划、创意、管理等业务知识。文化和旅游部连续6年举办36期乡村旅游村干部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超过8000人次。在培训中特别设置电子商务类课程,着力增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电子商务技能。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线上讲授专业知识,帮助乡村旅游从业者提升能力、树立信心,为疫情后企业复苏、转型升级做准备。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32期直播课程,累计在线学习超过42万人次。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乡村旅游点具备无线网络覆盖占比为86.2%,同比增长4.1%;乡村旅游经营户拥有在线支付及预订系统的占比为80.4%,同比增长7.1%。
农村迎来创业创新热潮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截至2019年,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850万人,带动就业约4000万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均为10%。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创业创新人员达54%以上,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2%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10万人(图3)。新农人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在活跃农村经济形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数字化治理不断推进
“互联网+政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农业“放管服”电子审批初见成效,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全面展开,以智慧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级联网应用体系。智慧乡村信息平台为乡村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创新互联网运用,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数字乡村建设需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強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普及乡镇地区,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还要看到,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造条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第四,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这些年,正是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脱贫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特别要关注的是,眼下互联网新业态——直播电商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把“助农兴村”活动当成经常性工作来抓,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
第五,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这是数字乡村建设能否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发挥各级政府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当前尤为重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他们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助力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