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鹏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内三科,辽宁 凤城 118100)
癫痫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癫痫部分发作在临床上是癫痫发作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发作形式,癫痫治疗难度较大,且该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1]。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癫痫进行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增多,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饮食干预和电刺激等相关疗法,但临床一般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不同药物所取得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而且可能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2]。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对癫痫进行治疗的效果,同时将相关的治疗状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41例癫痫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同等数量的癫痫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28和13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6和15例;观察组年龄为19~68岁,年龄平均为(44.26±18.04)岁,对照组年龄为19~69岁,年龄平均为(43.65±19.44)岁;观察组患者病程时间为1~5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12±1.14)年,对照组患者病程时间为0~6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03±1.04)年。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方法的验证可以看出,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就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癫痫患者。②患者在治疗之前12周,每周发病次数均超过1次。③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完整性,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典型的临床癫痫特征和表现[3]。⑤通过脑电图和腰穿刺等方法均可诊断为癫痫。
1.2.2 排除标准 ①有假性癫痫的患者。②有进行性病症或者变性病症的患者。③滥用治疗药物干预的患者。④持续性服用苯二氮类药物的患者。⑤入组前1个月之内服用过对本文研究结果产生干扰药物的患者[4]。⑥对本文所应用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⑦合并有意识障碍或者精神异常的患者。⑧合并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患者。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小剂量丙戊酸进行治疗,早期为患者选择口服用药的方法进行给药,每次口服用药剂量控制为10 mg,每日为患者用药1次。之后可根据患者的血样浓度,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通常为每周增加药物剂量10 mg,指导患者的血药浓度达到50~100 μg/mL为止。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通过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小剂量的丙戊酸用药方法与对照组用药方法基本一致,拉莫三嗪早期用药是通过口服用药方法,每次对患者用药的剂量为0.15 mg/(kg•d),每日为患者用药1次,连续用药大约4周,逐渐的将药物剂量添加到每次0.30 mg/(kg•d),每日为患者用药1次,一直到患者的药物剂量控制为5 mg/(kg•d)为止。
1.4 效果判定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①全部控制:通过治疗之后患者癫痫再没有发作过。②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和之前减少超过80%。③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的频率和治疗之前相比减少50%~79%。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和治疗前相比减少不足50%[5]。统计所有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所有患者不同治疗后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持续时间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等。
1.5 统计学方法 以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选择用()表示,通过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对照组为78.05%(32/41),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对照组为4.88%(2/4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持续时间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癫痫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以来该疾病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痛苦,使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着双重负担和打击。成年人是家里的经济基础和来源,一旦患上癫痫,就会对患者的整个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一般癫痫分为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癫痫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更容易对这种癫痫进行判断。部分性癫痫发作具有发病的隐匿性,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都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6]。临床认为癫痫的发病属于一个持续性进展的过程,有一些患者会从部分性癫痫发作逐渐的发展成为全身性癫痫发作,这样就增加了患者治疗的危害性,威胁到了整体生命健康。所以对部分癫痫发作的患者,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原则来积极的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在癫痫的常规治疗用药当中,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等。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缓解患者癫痫的症状,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对患者正常脑组织中的兴奋极限值进行控制,防止病灶兴奋度的传导,从而达到防止病情发生的目的[7]。还有一种药物可以通过对患者神经的中枢神经元进行控制来有效的阻止或者降低患者出现病理性超额放电的情况。
丙戊酸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抗惊厥类药物,能够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进行抑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血药的浓度,以便延长炫耀半衰期。对患者小剂量的应用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度,提升患者γ-氨基丁酸合成或降解水平,还能有效的以滤过血脑屏障来发挥抗惊厥的作用,因此能够适用于对各类癫痫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对失神、肌阵挛、强直-阵挛类掉线、失张力等相关类病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发挥理想的治疗功效[8]。除此以外,对患者应用小剂量的丙戊酸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脑异常放电的表现,这样就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但是单方面的应用药物会延长患者治疗的时间,进而无法达到根治性治疗的作用。所以本文在进行用药的过程中,为患者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拉莫三嗪在临床上属于苯基三嗪类化合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有效控制多种类型癫痫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症状的发作,有效的通过组织患者钙离子通道来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患者进行抗癫痫的作用[9]。拉莫三嗪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还存在多重作用机制,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神经元递质释放,增强患者抑制性氨基酸的突触和功效,而且不会对患者的钙通道和钠通道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对患者应用小剂量的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联合应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双重作用,还能够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不良作用,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促进症状尽快缓解,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认可。
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对患者通过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西林进行治疗可以在确保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同时,保证治疗患者的安全性。另外,观察组的癫痫发作次数、癫痫持续时间和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相对对照组而言均有明显的优势,说明为患者进行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具有可行性[10]。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通过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对患者用药能够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小剂量的丙戊酸可以控制拉莫三嗪在肝脏当中的糖干化途径,有效的使患者体内需要浓度提高,降低患者机体的代谢能力。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药代动力学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可以达到确切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对癫痫患者治疗时通过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的用药方式能有效提升临床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是一种能够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措施,有推荐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