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曾昭婵
(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贵州 贵阳 550001)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包括各种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危害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1~5]。如何治理声环境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8]。本文通过统计“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地级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环境噪声和功能区环境噪声例行监测数据,分析贵州城市声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今后声环境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来源于贵州9个地级市2016~2020年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环境噪声和功能区环境噪声例行监测数据。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和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一级”至“五级”可分别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
2020年贵州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7 dB(A),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1.8~56.6 dB(A)。9个城市中7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2个城市为“一般”。“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城市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整体保持稳定,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级别变化见图1。
图1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区域声环境变化表1 “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秩相关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3.7~54.6 dB(A),5年秩相关系数为-0.8,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显著。铜仁、凯里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显著;其他7个市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呈下降趋势。9个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秩相关情况见表1。
城市秩相关系数变化趋势贵阳 -1.0 下降趋势遵义-0.6下降趋势六盘水-0.7下降趋势安顺-0.2下降趋势毕节-0.9下降趋势铜仁0.8上升趋势凯里0.9上升趋势都匀-0.7下降趋势兴义-0.8下降趋势贵州省-0.8下降趋势
2020年贵州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2 dB(A),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2.8~69.8 dB(A)。9个城市中6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为“好”,3个城市为“较好”。全省共监测城市道路长度1379.7 km,超70 dB(A)的路长占27.3%,其中贵阳超标路段长度占比最高。“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整体保持稳定,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级别变化见图2。
图2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道路声环境变化表2 “十三五”期间贵州9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秩相关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7.2~68.2 dB(A),5年秩相关系数为0.2,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显著,城市交通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贵阳、遵义和六盘水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显著;其他6个市城市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呈下降趋势。9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秩相关情况见表2。
城市秩相关系数变化趋势贵阳 0.6 上升趋势遵义0.6上升趋势六盘水0.7上升趋势安顺-0.9下降趋势毕节-0.9下降趋势铜仁-0.3下降趋势凯里-0.1下降趋势都匀-1.0下降趋势兴义-0.4下降趋势贵州省0.2上升趋势
2020年贵州9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每季度监测一次,各类功能区共监测664个点次,昼、夜间各332点次。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323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为97.3%;夜间达标301点次,夜间点次达标率为90.7%。1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为91.7%和90.0%;2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为97.8%和93.4%;3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7.1%;4a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为98.5%和79.4%。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9个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整体保持比较稳定,1类和4a类昼、夜间点次达标率有显著波动,处于逐年向好的趋势。2020年与2016年相比,昼、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上升4.9%和26.6%;各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16~2020年,各类功能区昼、夜间点次达标率有不同程度波动(图3、4)。
图3 “十三五”期间贵州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变化趋势
“十三五”期间,贵州城市声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略有上升,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略有上升,功能区点次达标率有所上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娱乐活动更加频繁,使得社会生活环境噪声影响日趋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车辆数量的增长,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的影响也日趋严重[9,10]。
图4 “十三五”期间贵州功能区噪声夜间达标率变化趋势
为改善声环境质量,需要继续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为此建议:一是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制度,确保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二是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三是推进多部门协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与城管、公安、市场监管、文化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