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留下2000多幅古建“肖像画”

2021-09-08 11:26刘潇
环球人物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社肖像画梁思成

2021年8月10日,“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

190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戊戌变法 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梁思成正是在 这段流亡时期出生的。

赴美留学前,梁思成因车祸伤了脊椎,落下腿疾。但是,恰恰是这么一个饱受腿疾之苦的年 轻人,自回国之始便扑进了搭建中国建筑学这一艰苦 卓绝的宏伟事业中。“出身优越的家庭并未磨损梁思 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 长苏丹教授告诉本刊记者。

今年恰逢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栋梁——梁思 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出。展览通过照片、录像、图纸、模型、书信、手 稿以及空间装置等362件珍贵资料,让那个脊椎有病、却无愧于中华民族风骨栋梁的男人挺立在我们眼前。

留洋才子结缘中国古建 

2018年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以电脑特效“重 建”了一个北平城。观众纷纷感叹于大半个世纪前那 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北平城,如此精致如此壮美。但并 非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位学者,为保护北平城的古建 筑群,曾急得捶胸顿足。他说 :“古建筑绝对是宝, 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

他就是梁思成。为什么梁思成身为一个留洋才子, 却能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杰出的贡献?还要 从一本书说起。

192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的 梁思成收到了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本大书 :北宋《营 造法式》。梁思成拿到书,欣喜若狂,彼时的他一直 郁结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明明有着博大精深的 古建筑和建筑理论,但由于文化差异,却不能被世界 人民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建筑的“语法”未 被破解。此时,梁思成便在心中萌生了研究中国建筑 史的激情。

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一年后升任 法式部主任,开始牵头破译《营造法式》,目的是为 了搞懂古代建筑业方法论,弄懂古建筑“语法”。由 于年久失传, “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于是, 他从简入难,找来年代最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拜北京老木匠与彩画匠为师,再配合研究北平 大量清代建筑,一步步弄懂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这就为破解高难度的《营造法式》打开了突破 口。研究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后,1932年,梁 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成书。

在研究中,梁思成摸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古建 筑研究之道,也即建筑实物结合文献相互验证、对应 研究的方法。借此法,他和营造学社同仁开始梳理中 国建筑史。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时间,梁思成等 人踏遍全中国200多个县,调查古建筑2700余处,为 后人留下了数千幅古建筑“肖像画”。苏丹说 :“为了 找古建,他们先搭火车,再换汽车,最后骑骡子。其 中艰辛今人难以想象。”

在绘制过程中,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 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即便条件十分艰苦,仍对测 绘工作一丝不苟,对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详细地 绘图测量。他要求自己和同事们所出成果要能与世界同行水平比高低。

左图:1935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勘察北京天坛祈年殿殿顶。中上图:“天书”《营造法式》。中下图:1932年,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渲染图,梁思成绘。右图:1935年,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复原状图(此图为立面),中国营造学社绘。

本次展出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水彩渲染图、 浙江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复原状图等作品,都是在没有电脑建筑制图软件的年代,以手绘完成的,但画面细 致精准,又饱含审美情致,令人称绝。“在许多建筑 图纸渲染图中,梁思成还画了僧人立于门前,严肃的图纸忽然生动可爱起来,可见在艰苦环境中他仍旧保 持着乐观的精神。” 苏丹告诉记者。

通过梁思成等人的辛劳努力,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筑得到了全国 乃至世界的认识,从此受到保护。苏丹说 :“在考察 应县木塔时,梁思成等人为了爬上栋梁去测绘,是攀 着塔内那条年代久远的明代铁链上去的,铁链也许有 断裂危险,当时环境的危险、艰苦可想而知。”

考察过程不仅艰苦而且焦灼。林徽因在考察途中 写给女儿的信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信中提及因战火和奔忙,梁思成夫妇与女儿通信中断,五味杂陈, 令读者动容。信中开篇便是 :“宝宝 :妈妈不知道要 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时值“卢沟桥事变”爆 发,林徽因写道,“……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 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返回北平后,1937年8月,梁思成收到日本人寄 来的一封署名 “东亚共荣协会”的邀请函。梁思成和 林徽因察觉到日本人没安好心,于是离开北平奔赴南方。此时梁思成已被诊断出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不得不穿上“铁衬衣”来支撑脊骨。而接下来整整3个 月的流亡才是真正的磨難。10月,林徽因写信给朋友 沈从文,讲述流亡经过 :“由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 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最紧张的是由北平 到天津,由济南到郑州。带着行李奉着老母,由天津 到长沙共计上下舟车十六次,进出旅店十二次。”1940 年,中国营造学社入川并在李庄安顿。在给美国友人、 汉学泰斗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的信中,梁思成描述了 他们在李庄的生活 :“……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 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考察时,林徽因已身患肺结核,梁思成脊椎伤越发严重。费正清这样写道 :二战中,我们在中国西部 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 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

最终,在炮火的追击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了 《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在《中国建 筑史》中,梁思成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学“语法”,也即中国建筑学“ORDER”(模块化)。《中国建筑史》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人自己写就的第一部建筑史,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

自此,世界终于认识了中国古建筑学。

 “陶猪”审美与“中而新” 

一走进展厅“建筑教育”单元,玻璃柜中摆放的 一只孤零零的陶制小猪就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这只小 陶猪憨态可掬、大耳臀圆。但是这只小猪并不“美”: 年代久远,色调剥落,肚子下坠,导致四肢不太自然 地抬起来。这件“形貌笨拙”的展品显得与周围的文献资料格格不入。

其实,这是中国营造学社珍藏的梁思成所使用的 教具。梁思成常使用此类教具考验建筑系学生的审美 修养,说学生何时能看出小陶猪的美,就能从建筑系毕业了。“美”贯穿了梁思成的建筑教育思想。

1928年,梁思成学成归国后,应张学良邀请着手 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此时的梁思成就已经意识到建 筑学中“美学”教育的急迫性了。在办学思想中,他 写道 :“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堕入无知识工匠 手中,西式建筑因实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 然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垒砌,将国人美之标准 完全混乱。”他要求建筑要与环境、文化融洽,这才 能显出“美”。

梁思成曾用做教具的陶制小猪。(本刊记者 刘潇/摄)

1945年,梁思成先生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致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本次展览中,此信原稿与 观众见面,透过字里行间,后人能清晰地看见梁思成对建筑教育急切的关注之情。信中开篇写道 :“居室 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一,其创始与人类文化同 古远,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人类不可无居室。”字 句间,梁思成的“居者有其屋”思想显而易见。这也 成了清华建筑系的肇始和思想起点。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清华大学批准了梁思成的 请求,决定聘他担任建筑工程学系主任。梁思成与林 徽因于是奔走筹备,他们发函殷切邀请尚在大西南的 大批学者、青年知识分子北上办学。

建筑系成立后,梁思成匆匆奔赴美国考察,学习 并将“体形环境”的教育理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建筑教育不单是要培养设计单体建筑的设计师,还要造 就广义的城市规划人才,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市镇规 划”专业就此诞生。在此思想下,梁思成又将建筑系 更名为营建系。展区内展出的另一封手写契约原稿,签写于1946年10月。这是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共 同创办建筑研究所的契约,梁思成任所长,中国营造学社得以延续。

经过多年考察研究,梁思成总结出“中而新”的 建筑学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拥抱现代主义的思想。

苏丹对记者说 :“一栋建筑中包含的营造体系,除了建筑本身的美,它更能折射出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社会观、自然观,反映出特定的生产关系。《周 礼·考工记》曰 :匠人营国。我国的建筑文化是世世 代代无名匠人口耳相传的伟大结晶。而梁思成对我国 建筑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将这些口耳相传的精华以 现代学科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加以优化,提出‘中而 新,并将这个思想延续下去。”

1937年7月,流亡途中,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本刊记者 刘潇/ 翻拍)

梁思成速写的北京城墙公园遐想图。

1934年,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

值得一提的是,严格治学的梁思成为创办高质量 的建筑教育,既对自己严格要求,也从未对子女开恩。 1950年,儿子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工程学系,以两分 之差遗憾落榜,但身为系主任的父亲梁思成却未伸出 “援手”,最终梁从诫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民族精神大厦”的栋梁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开始为新中国的首都建设 日夜操劳。他继续秉持“体形环境”和“中而新”的 设计思想,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 着手制定符合北京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他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史称“梁陈方案”。他论证道: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 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 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 本展中还展出了“梁陈方案”中的西郊《行政区内各单位大体部署草图》。

当拆除北京古建筑群的声音起来时,梁思成撰文 反驳,论证严谨。他认为拆除北京城墙耗费巨大、得不偿失,不如保留下来,改建成“城墙花园”:“ 城墙 上面,平均宽度约十公尺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 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 自然,胸襟壮阔。”而城墙不仅不会阻碍新北京的车 流,在城墙上加开城门反而可以起到调节交通的作用。 北京城墙被拆掉后,梁思成痛惜长叹:“拆掉一座城 楼像挖去我一块肉 ;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 皮。”对此,同样研究建筑学的苏丹感叹:“梁先生这样的知识精英,先知先觉地在70年前提出超前的规划 思想,批判西方城市病。回顾历史,百感交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去世前夜,梁思成 被搀扶进去,从不落泪的他抓着妻子的手念叨:“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到家后他在夫妻 共用的小图板上严谨地画了林徽因墓的设计图样。林 徽因下葬后,他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取回一件林徽 因设计的石刻纹样,放在她墓前。

在“十年浩劫”的风雨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 典型批判并抄家,只能在隐忍中熬日子。1972年1月9 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蘇丹对记者说 :“栋梁需要什么品质?它需要强度、跨度,需要理性的结构设计。所以,本次展览叫 做‘栋梁,除了隐含了梁先生的姓氏之外,更为了展现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在祖国积贫积弱之时心中仍能 饱含强烈的民族情感,为后人树立起坚强的民族风骨。‘栋梁二字,是梁先生承载起我们民族精神大厦的象征。”

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学科奠基者。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8年,梁思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同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同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病逝于北京。

猜你喜欢
学社肖像画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最是情浓毕业时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