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视域下的拼音教学

2021-09-08 12:06陆伟伟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情境游戏活动

陆伟伟

【摘要】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其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精心设计。笔者试图在生活美学视域下,将情境创设、游戏设计、手脑活动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符号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世界关联起来,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培养儿童的语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丰富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生活美学,情境,游戏,活动

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清晰的导向性指导: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对当下的拼音教学提出了挑战,过去那种机械的、重复式的拼音学习方式已经与当下“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矛盾。浅表化与僵化的拼音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与素养的斷裂。如何让拼音教学变得既有趣味又有美感,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探索。现以《d t n l》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生活美学视域下,教师应怎样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来培养儿童的语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此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在情境中实现身心情感的愉悦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曾说,“审美活动好像是这样的,贯注在愉快的情感上,体现在一个可以静观的对象上”。情境教育自始至终都表现为一种美育,以培育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有一种美感的体验。由于情感的参与,情境化的教学中美的呈现和表达、美的领略和感染、美的再现与创造紧密联系,互为表里。知识语言的抽象符号因被赋予形象的艺术表达而光彩夺目,符号语言所造成的形象的间接性,更能唤起对形象的再创造,收到直观形象所不能达到的审美效果,这是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于儿童来说,拼音是晦涩的抽象符号。以皮亚杰的观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感知运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很难轻松消化拼音符号。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所教知识没有契合点时,如果一味地采用反复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充满挫败感和焦虑,进而在情感上排斥这样的知识内容与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情境的营造与学习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尝试营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充沛情感的参与下进行拼音的学习。在教学“d t n l”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完整的情境氛围,邀请了儿童比较熟悉的动画人物贝瓦,一起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儿童始终沉浸在完整的情感体系中,避免了因零碎的小情境造成的情感割裂和忽出忽人引起的儿童情感游离。

首先,笔者请孩子们跟贝瓦打招呼,拉近学生与贝瓦之间的距离。继而,向贝瓦介绍之前学的六个单韵母和四个声母,通过介绍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是贝瓦!

师:那你们跟他打个招呼吧!

生:贝瓦,你好啊,见到你很高兴!

生:贝瓦,你好,我想跟你做好朋友!

师:孩子们,今天贝瓦来咱们班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好吗?

生:好!

师:这几个字母你们还记得吗?赶紧向贝瓦介绍一下吧!

生:a、o、e、i、u、ü。

师: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一起大声告诉贝瓦!

生:单韵母!

师:那这些字母呢?

生:b、p、m、f。

师:它们的名字叫——

生:声母。

(在复习音节的时候,笔者又设置了贝瓦的画外音)

贝瓦: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读得真好!亲爱的小朋友们,据我所知,声母朋友特别喜欢当“老大”,组成音节的时候,它们都喜欢站在最前面!你们猜猜,在这些音节中,声母们会怎么说呢?(出示:bàpòmīfū)

师:请你先来拼一拼。

(生拼读)

师:在这个音节中,声母是什么?

生:是b。

师:想一想.b会说些什么?

生:我是声母,我是老大,我要排在最前面!

(以此类推,边读边想象,边练习说话,并掌握声母在前,韵母在后的规律)

师:我们来一起叫这些喜欢当老大的朋友们——

生:声母!

这样生动形象地想象说话,达到了巩固“声母在前,韵母在后”的音节拼读规律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情境中增强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新声母“d”“t”的过程中,笔者围绕让儿童带领贝瓦参加拼音王国的艺术节这一话题来设计情境。

师:其实,声母是个大家庭,它们有23位成员!今天,还有几个声母朋友要来和我们交朋友呢!(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看,拼音王国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贝瓦也去凑热闹了!是谁在表演?他们表演的是什么节目?你们向贝瓦介绍一下吧!

生:一个小姐姐在跳雨伞舞。

生:一个小哥哥在敲架子鼓。

师: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来听听贝瓦是怎么说的!

贝瓦:谢谢小朋友们的介绍,艺术节真的好热闹啊!这是拼音王国,我们的声母朋友们都躲到哪里去了?你们发现了吗?

生:那座拱门就是声母n。

(师标红)

生:小哥哥脚下的小鼓就是d。

生:小棒就是l。

生:雨伞的伞柄就是t。

师:原来大家早就认识它们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课堂上的生活美学。由于有了情境的设计,儿童、知识、生活三者相统一,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愉悦。

二、在游戏中浸润伦理道德的意蕴

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要尊重儿童个体的独特性。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走向生活,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说到,“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能摆脱各种各样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换句话说,人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因此,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这两种说法被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后来的艺术家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游戏。谷鲁斯认为,“游戏”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的,而是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如果儿童的游戏能受到重视,教学也就更生动。就知识与价值观而言,古人把“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作了区分,《中庸》有言,“尊德性而道问学”,强调知识和德性的统一。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如“d t n l”这样的拼音知识教学,也可以被赋予教育的价值。

在拼音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掌握并巩固d和t与单韵母的拼读,避免枯燥乏味的重复引起儿童的反感,笔者设计了以下游戏活动。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贝瓦和我们玩得很开心!他为了感谢我们,想回家给大家拿礼物。可是,前面有一道悬崖挡住了他的去路,他该怎么办呢?你们想帮助他吗?

生:想!

师:看,两只小蜜蜂挎着一个带有音节的花篮从空中飞过,你们会读那个音节吗?

生:dí。

师:你们看,奇迹出现了!飞来了一块大石头!咦,可以搭一座桥呢!孩子们,再试试!

(学生七嘴八舌抢着读)

师:你们看,抢着说,不守游戏规则,奇迹就不会出现,贝瓦多着急啊!

之后,只要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读完音节,“奇迹”就会出现,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规则意识,也减少了组织教学的麻烦,孩子们自然学得轻松且扎实有效。

当为贝瓦铺路搭桥的游戏结束后,笔者继续引导:

师:孩子们,你们又一次帮助了贝瓦,真了不起!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很开心!

师:是啊,能帮助别人,我们自己也会感到高兴,这就是助人为乐!再次伸出双手,为自己点赞!

(生复习顺口溜:左手bbb,右手ddd)

师:我们和贝瓦,还有d和t玩了那么久,应该把这两个声母送回家了吧?请你仔细观察,它们俩分别住在几楼?

生:d和t都住二楼和三楼。

师:看看他们该怎么写?

生:d先写左半圆,它在二楼,再写一竖,从顶楼的中间写起,写到第二条线为止。

生:t也住在二楼和三楼,先写竖右弯,再在第三条线下面一点点的位置写短横。

师:谢谢你教我,我来试试。

(师范写)

师:我写得怎么样?

生:非常好!

师:是小老师教得好!

在这样的游戏中,b和d的辨析再次得到了复习与巩固,避免了枯燥乏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带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师把符号性的文字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生活事件。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生活教育、解放儿童及教学合一,都在游戏化的学习场景中得到了体现。教与学不一定都要捧着课本,不一定都要局限在教室中,也不一定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照着办。总之,拼音学习不该那么刻板、单调,儿童的学习生活也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带有游戏性质的。

三、在发现中点燃生命创造的火花

郭华教授曾说,“教学活动中的个体,不是超越社会实践活动的抽象个体,而是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个体。教学活动不是抽象个体在封闭的真空中运行的抽象活动,而是具体的个体,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所从事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拼音知识教学的活动中,有的教师只专注于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知识,犹如没有经过消化的食物,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无多少帮助。

孩子的思维是不受羁绊的,具有创造性的可能。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他们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一遍遍地重复拼读。在愉快的游戏中,师生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敢于创造的勇气和热情,其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活动来引导学生。那么,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绽放。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在指导“t”的读法时,巧妙地利用一张纸来作为辅助工具。

师:孩子们,现在请看老师,老师的前面有一张纸,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读的时候,纸有什么变化?

生:读t的时候会有一股气冲出来。

师:请你把小手放在前面,一起读t,有气冲出来吗?我们来“开小火车”读一读!

(生读t)

师:我们来看看读d的时候,小纸片又是怎样的?

生:纸片不动。

师:是的,读d的时候冲出来的气并不多!咱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声母朋友!

师:谁有好办法帮助大家记住这个t?我们来编个好听的顺口溜记住它。

生:伞柄朝下ttt。

在这样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各个感官都开始运动,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个环节中,笔者还还进行了如下提问。

师:请小朋友们利用现有的文具,或者你的身体,想一想:怎样帮助贝瓦记住这些字母?

生:用透明胶带和铅笔组成b和d。

师:让我们举起双手,握拳,面对自己,给自己点赞!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手是b,右手是d。

师:让我们一起说,“双手握拳,点赞自己,左手bbb,右手ddd”。

创造性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的形式。孩子们活跃起来,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即时提供想象的契机,美感与愉悦的情趣相互融合。

在拼音教学的探索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通过情境化、游戏化、活动化的教学设计,孩子们完全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每个孩子都能展现自己,其生命是舒展的。

猜你喜欢
情境游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