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以桃花为意象进行的文学创作数不胜数,桃花被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先秦时期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桃的使用价值,比如桃是作为贵重物品进行馈赠的,《诗经·卫风·木瓜》中就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此外,桃木还是武器,是辟邪的工具。一直到唐代,文人们以桃花为题材进行的创作越来越丰富,桃花的情感寓意也越来越多样,桃花从一种单纯的植物物象发展为蕴含越来越多文化内容的文学意象。
一、张志和《渔歌子》中桃花的意象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品《渔歌子》五首,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对后世以及外国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首词中最知名的当属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山绿水中,一个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形象悠然出现。这首词是张志和游历湖州时所写,词中泛舟湖上的渔翁,既是湖州当地常见的渔人,也是张志和本人的化身。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人,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少年成名,博学多才,但是官场的黑暗让他逐渐丧失了政治热情,再加上自身深厚的道学修养影响,自此一叶扁舟,寄情山水,著书作词,谈玄论道,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唐代宗大历七年,张志和好友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刚好是暮春时节,桃花盛开,春水高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渔歌子》,表现出了向往自然、悠然脱俗的意趣。
《渔歌子》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桃花”这一意象。诗人首先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西塞山景图,山前飞着白鹭,水中游着鳜鱼,这个画面非常静谧、悠闲,但是终归缺少了一点生气。于是桃花的出现,不仅使得这幅西塞山景图有了色彩,同时也让隐逸的意味变得更浓。
最早用桃花来表现隐居生活的应该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作者构想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远离世俗,宁静超逸。“桃”和“逃”同音,桃花源不仅表达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也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避世家园的向往。《桃花源记》后,桃花、桃林就成了隐居的代名词。从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到张炎《摸鱼儿·高爱山隐居》中的“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从《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不满世俗,避世桃花岛,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那个退隐三界、不问红尘的神秘上神折颜所居住的桃花林,“隐逸”成为文学作品中桃花所呈现出的最常见的意象。
二、文学作品中的其他桃花意象
桃花本来只是一个具体的植物物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桃花在中国文学中,呈现出了越来越多样的意象特点。
(一)美好的春天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里,桃花是春景的主要代表,他们会通过描写桃花来渲染春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尽管只有三两枝的桃花,也预示着美好的春天要来了。晏殊《胡捣练》中提到“小桃花与早梅花,尽是芳妍品格。未上东风先拆。分付春消息”,桃花就是来告诉人们春天到来的消息的。清代汪灏编的《广群芳谱》中也记载“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惊蛰到,桃花开,春耕开始,饱含希望的一年也开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乍然出现在眼前的桃花,让人意外的同时,也欣喜着春天还没有过去。还有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吹着春天的微风,看着一簇簇的桃花绚烂地开着,饱经沧桑的诗人不自觉地心情都变好了,桃花不仅是春天的使者,也是新生活的希望。
(二)美丽的女子
最早将桃花与女子结合的应该是《诗经》中的《周南·桃夭》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夭,其叶榛榛。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花喻美人,赞美新嫁娘美好品德的同时,祝福她婚姻美满、子孙满堂,桃花与女性的关系由此建立,桃花的文学意义初显。
这种以桃花喻女性的创作方式,在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桃花赋》中被充分发挥,文中连用了郑袖、嫦娥、妲己、息妫、西子、骊姬、神女、韩娥、飞燕、文姬、丽华、褒姒、戚姬等十多名貌美却命运皆不幸之女性来描绘桃花,极尽渲染桃花美感的同时,却又增添了伤感之意,拓展了桃花意象的内涵。
后世以桃花喻美人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艳丽的桃花、娇俏的女子,站在一起就是那么和谐,而盛放的桃花又让那个女子看上去是那么有生机和活力,这让考场失意的诗人瞬间忘记了烦恼,转悲为喜。从此,桃花不但象征着美丽的女子,同时也比喻美好的爱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如宋朝周密的《清平乐》,“一树桃花飞茜雪,红豆相思暗结”。红豆本是爱情和相思的象征,桃花与红豆同写,进一步强调了桃花的爱情意味。
(三)爱情的悲剧
爱情不都是美好的,也有感伤的,此时,桃花就是爱情悲剧的写照。宋代詞人陆游的《钗头凤》,“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想起昔日与妻子同游满城春色是如何如胶似漆,如今夫妻被迫分离,再见时妻子憔悴得如飘零的桃花,往事只剩回忆,词人的内心凄楚、惆怅又无奈。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里,桃花也暗指了主人公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虽然出身青楼,但是李香君却勇敢坚贞、是非分明,面对强人的威逼利诱,宁愿撞头毁容,血溅宫扇,也不愿虚与委蛇。但是香君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最终落得“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的凄凉结果。作者用桃花点明了这场爱情悲剧的结局,也点出了江山易主的兴亡之感,使得桃花的意象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诗人的自比
借桃花自比、抒怀,也是文人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如唐代李商隐的《赋得桃李无言》“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表达了作者淡薄、不刻意追逐名利的情怀;元稹的《南家桃》“离人自有经别时,眼前落花心叹息”,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白居易的《种桃歌》“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咤成狂歌”,这是对自身年光渐迈的悲慨。
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诗人以桃花仙自比,表现出了追求自由、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红楼梦》中林黛玉写《桃花行》,抒发了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桃花行》是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命运预兆,可这何尝不是曹雪芹自己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呢?曾经人生也如桃花般绚烂,可如今却落魄困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尝尽世态炎凉,这其中的滋味又有谁能了解。这种主观感情的移入,使得桃花意象的审美认识更加深入。
桃花的深刻意蕴绝不仅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虽然艳丽,但不招摇,它代表了希望,代表了美好,这就是古今文人们赞美桃花、喜欢桃花的原因所在,桃花意象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不可缺少的意象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张志和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