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延河到中南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非凡事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021年5月15日,“非凡事业、红色传承”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实践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延安大学、清华大学同步举行。论坛采用视频直播、三地主旨发言共享一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这在国内类似学术论坛中尚属首次。来自全国学界、业界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围绕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发展重要历史地点的精神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在我党具有重大历史节点意义的地点——上海、延安和北京,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此次论坛在建党一百周年重大的历史节点上召开,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现之大引擎,这三个百年构成了会议的大背景和重要意义。中国特色新闻学在与会学者的引领下要开创一个光明前景,在全国起到引领潮头的作用,而在上海、延安、北京这三个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历史地点进行线上线下学术融合交流模式的探索,讲述红色基因的精神印记,一定能够在新闻学科的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纪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把新闻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绘制了一幅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作了题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厚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内容上把握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新闻观的呈现,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考量,关于毛泽东及以后各主要领导人新闻观的呈现,必须符合当时需要并表现出中国智慧。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观考量中国新闻传播的理念和机制,考量中国新闻学人和新闻学研究当代理念和学术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应反映当代中国实际,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特征,随着红色文化基因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互传互动的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建设要有新的步伐和新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唐绪军在主旨演讲《从革命到建設:党管媒体的历史使命演变》中提炼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八大政治报道中的十大高频词:中国、社会、人民、社会主义、发展、革命、阶级、经济、建设、国家。这些关键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来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并由此提出四个观点: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两大任务;革命与宣传紧密相连,是阶级斗争的一对产物;建设与舆论相伴通行,是社会治理的孪生兄弟;引导和监督缺一不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这是新时代党媒新的职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作了题为《内参的信息失灵与补救》的主旨演讲,阐述了内参作为特殊的新闻实践的重要意义。内参是我党的一个独特的传播机制,世界上独一无二。内参渠道主要源自报社记者的内参、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各地省委省政府和县市委、地市委的报道,内参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当中具有强大无比的威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基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新闻实践改革等,作了题为《实践中的自律:中国共产党新闻伦理观》的主旨演讲,她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伦理观分为争取革命过程的斗争和革命胜利后两个时期。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经过资产阶级思想时期、开始接受俄共新闻思想时期,逐步确立了无产阶级新闻伦理观。其认知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阶级论,新闻伦理从实践开始,其重要核心部分是新闻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它首先要在职业活动中去确定工作准则,同时体现原则。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级学科负责人樊亚平作了题为《圣地与热土: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形象的呈现》的主旨演讲,将1938年1月至1945年《新华日报》关于陕甘宁边区典型事例、典型活动的报道作为考察对象,对其中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形象进行分析,分别考察了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及其对延安乃至陕甘宁边区“圣地和热土”形象的形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曾于2020年2月2日赶赴武汉,进行了为期84天的抗疫一线报道,他在主旨演讲《挺起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脊梁——从抗疫报道谈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说,在武汉的时光是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一课。
最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柳斌杰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的鲜明特色》的特别报告。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以新闻宣传起家的政党。跟其他的政党有所不同,一直以来,我党把新闻宣传工作放在党的重要日程上,当作执政为民和安邦定国的大事来做,有着珍贵的历史、丰富的实践、系统的理论和完善的制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资料和基础要素。
三、非凡历程:新闻史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渗透着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印象,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的演变》中谈到中国共产党政治领袖新闻思想来源中的“变化”与“不变”。他认为,百年可歌可泣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历经战争与和平,我党领袖对于新闻宣传的认识坚持“不变”的是耳目喉舌论、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真实性、群众性、新闻批判和舆论监督。而思想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变化”与发展: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在《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的历史变迁及未来走向》中梳理了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从无到有,持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她谈道,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形态、媒介形态以及国家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新闻发布须充分考虑当前国际形势,在多元元素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要素,新闻发布应有结果导向意识,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要有话语框架。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回顾了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历史贡献,他表示,中央苏区的新闻工作是第一次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崭新事业,提高了群众的政治意识与文化水准,掀起了苏区共克时艰的运动浪潮,积累了系统管理传媒的经验,形成了新闻应该为中心工作服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和延续至今的新闻批评理念。
四、继往开来:红色新闻文化与“四史”学习教育
学四史,看新闻,重点不在专业乃至主义,而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本大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在《学四史,谈新闻》中表示,中国新闻学既不是对人民新闻学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现代新闻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辩证取舍、守正创新的综合性方案。要遵循从理论—经验—理论的小循环和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
如何从“四史”教育中继往开来,研究红色新闻文化,众多学者分别从各时期、各地党的宣传理论实践中进行了研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在《延安党报实践中的若干理论思考》中提出如何理解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秀云从生产劳动的角度阐述《解放日报》报人群体的心理认同。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同样讲到《解放日报》,他说,抗战时期《解放日报》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替人民群众发声,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牢固的桥梁,是“作为武器的报纸”。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从《西藏日报》的创办史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郭輝对井冈山时期红军宣传工作的组织机制与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
五、思想指南:新时代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学的观念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信息、生产流通消费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思想总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在《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和话语体系创新》中提出,新闻“有为而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是持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行动主义的看法,新闻要干预社会、影响舆论,新闻话语体系创新要在能够使用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过程中“且行且改进”“且战且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汤景泰以《核心话语与话语框架:论美国涉华舆论的话语建构》为题,将2020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14个经济发达体对中国看法为调查对象,分析美国“他我”对立的核心话语建构,通过舆论学的视阈观照国际竞争话语博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在《基于媒体融合的马新观教育创新》中表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战略性”学科属性凸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重要的顶层关注。培育融合式学科主流教育,更需深耕细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灵魂浸润作用。
六、砥砺前行:媒体深度融合与媒介技术批判
2020年9月26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就此发表题为《全媒体传播体系:思想脉络、理论内涵、时代价值》的发言,从技术和社会双重维度探讨全媒体传播体系。他表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全媒体时代传播管理的有序调整和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要研究技术对传播的影响,更要研究、解释其与现代传播体系核心的关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李文冰阐述了《媒体融合视域下互联网平台的复合属性与治理议题》,她认为,互联网平台具有多重复合属性,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关键在于通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共治,需与其复合属性相勾连讨论核心议题,从而实现综合治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则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建构的困局与破局》的发言中提出如何破局,一是考虑民间资本市场机制,在不影响意识形态关键问题的情况下,适当引入民间资本;二是要在先进的技术和内容生产之间进行深耕,打造高质量的泛内容生产圈;三要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海外阵地,加快融入当地化步伐;四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新闻服务、政务和商务有效结合,全面拓展媒体功能。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将新闻传播领域杀入的“黑马”——软件工程师作为研究对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伦理责任考察》中通过数据分析、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工程师认知算法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并给出应对思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则在《智媒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做出判断:中国目前已经完全进入智媒时代,其收益已见端倪,局部凸显优势,但在智能鸿沟、信息茧房、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等方面也存在刻不容缓的挑战。
七、革故鼎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闻学的想象力
中国新闻学当代价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在《实践视野中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升维”》中表示,2013年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成为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而且逐渐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宣传观念,实现了党在新闻宣传实践中的多重“升维”,蕴含着当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意识”和“大宣传”理念。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严怡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诉求,形成多层次命运共同体,阶段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表示,探讨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的历史、流变以及未来的走向,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重构,提出有针对性的中国特色解决方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思想的发展轨迹》,他说,百年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有着自己特有的国情,顺应时代特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舆论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原有舆论思想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使党的舆论思想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由此进入了新的境界。
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百年经验思考,百年真知灼见。厚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教育和未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落脚点。弘扬非凡事业,赓续红色传承是中国共产党担负历史使命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学人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