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锋
摘 要 农业生产实践操作中,受部分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病虫草害防治作业实践中存在不足,因此预防农作物病虫草为害,以及减少其对农作物的损害势在必行。应在明晰区域间预防工作要求思路的前提下,优化完善灾害预防管控体系,增强预防技术应用推广,持续推进预防科技服务引导,培养建立专业从业人员团队,为提高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农作物耕作;病虫草害;预防控制;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S45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17
一直以来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是农业生产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农作物安全平稳生长过程中,提升了农作物对于病虫草等灾害的抵抗力[1]。特别是在当下快节奏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公众对于农产品消耗种类及数量持续增加,以及对于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使得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草预防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生产创新改革,提高经济作物质量的必要手段。
1 农作物病虫草害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防治管控体系运行存在缺陷
1)预防管理目标不明晰[2]。包括病虫草害防治的工作现状、区域内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及病虫草种类的区分,未能尽早作出判断,造成管理防治目标缺少必要的工作信息资料,所制定的农作物防治目标没有准确的参照物,导致在未来阶段内所开展的防治进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2)各操作环节连接不紧密。较大的种植作业面积给灾害信息汇总带来了较大难度,相关技术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进入现场实地进行信息样本采集,考察调研周期相对较长,而此期间数据指标单位标准的不一致,使得防治上下游工作未能获得准确的技术数据指导,导致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阶段内无法将防治指令与措施落实到位,失去了预防控制的有效时机。
1.2 自然环境的持续干扰
主要取决于来自气候、土壤、水源及周围植被作物的影响。从气候方面来讲,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农作物种植地的降水量、大风、沙尘等自然天气出现次数有较大差距,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对于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时间上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在进行部分防治准备过程中无法提高防治操作的准确性与成功率。从土壤结构上来讲,通常情况下农作物生长土壤中蕴含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供给养料,且含水量较多、水源地水位线较低。但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以及不科学的劳动方式,对水源地等在内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滋生了大量病虫害的病原体。而水源因素中,洁净的水源供给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需求,而污染程度较高、附着物较多的水源,产生了富氧水体状态,则容易滋生灾害病菌。
1.3 新型预防科技应用范围窄
目前在部分地域范围内,适用于当地作物生产环境的预防技术种类相对较少,且多为定向性应用技术,无法在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实践,导致其技术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1)基于农作物生产特性及分散式的种植区域,使得不同农作物灾害防治呈现出片区化形态,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集中技术推广应用,新科技所带来的优势性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所体现。2)部分新技術的智能化程度较高,但由此带来的较高成本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援,得以持续实践操作,且所产生效果周期往往相对较长。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由于生产物资准备不充分,技术引进与供给渠道不畅通,致使灾害防治无法有效开展,致使预防治理效果不佳。
1.4 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1)农业从业人员传统的耕作思想观念,侧重于以“种植经验”为主导实施病虫草害防治,对于科学防治技术认知程度不高。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果,但是缺少了对耕作物资的合理配置使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从业者对于灾害防治实际掌控能力受到了限制。
2)无法对病虫草害种类及时进行精准辨别,找出灾害发生的根源。同时疏于对科学防治技术的熟悉与掌握,致使在耕种农作物期间,未能就防治现状完成具体工作措施,且由于操作技巧的领悟不足,导致防治流线及方法存在缺陷,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加重灾害受损程度,如防治农药混合配置比例及用量的确定,需要根据农作物面积及预防或受损面积进行精准计算。
2 创新农作物病虫草预防管理的措施
2.1 明晰预防管控工作指导要求
1)坚持以振兴乡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为行动指南,着力提升对农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草灾害的预防治理工作。提高防治成效,在未发生灾害期间,对灾害种类、发生时间、覆盖面积做出正确判断估算;在发生灾害期间,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减少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蚀,进而降低农业从业者的经济损失。
2)借助科技兴农口号的倡导下,实现对传统防治技术措施的改良升级,利用互联网络、移动数据平台等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作物种植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指导。同时使用并更新科技含量高、工作效率高、运行稳定的防治机械设备,对灾情现状进行精准观测,对于实践方案予以合理参考,降低因劳动随意性所带来的生产风险[3]。
2.2 创新建设灾害预防运行体系
1)结合实际制定并规范防治工作管理目标。既要确保农作物生产秩序井然有序,农作物生产环境安全可靠,又要确保所使用的技术方式及药品类型不会对农作物产生二次损害。因此,在防治工作目标上,要提倡科学设计、稳步实践、完善服务等操作,以符合实际病虫草灾害,设计合理的方案目标。同时,在此期间应着力强化对操作流程的监督管控,保障作业程序正确、选用药品机械合理,以达到预期防治目的。
2)加强组织领导。在种植地区,以行政村落为基本单位,利用农业合作社等专业农作物种植机构,对从业者实践技术种类、防治器械采购及辨别药品真伪等技术进行帮扶指导,引导农业从业者对灾害状况做到及时预测、测试结果及时上报、防治物资科学使用。同时,制定各工作环节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防治工作实践环节权责义务,优化调整组织结构,减少并缩短工作措施的传达距离。
2.3 着力提升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1)要持续优化完善病虫草灾害防治技术,在确保其安全稳定特性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扩大适用面积,让防治技术及相关措施能够实现农业区域全覆盖。增强防治技术的抗干扰性,增强其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状态下,以及暴风、暴雨、狂沙等极端天气带来的防治影响,促使其能够产生更好的防治效益。
2)降低防治技术成本投入,充分利用种植地区内农作物、水文、地质等先天资源优势完成对灾害防治的论证工作,减少物资采购、改变驻地环境等所产生的额外资金投入,从而达到“节材降耗、循环建设”的病虫草防治管理[4]。
3)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种植驻地内的从业人员,积极使用科学防治措施方案,在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作业的前提下,通过防治知识普及,使得农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到,不同时间节点内病虫害的暴发趋势及預防动态。
2.4 积极开展落实科技服务措施
借助乡村振兴的农业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下乡、科学防治的实践管理活动。
1)要让科技人员在灾害易发生时间段,深入农作物种植地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措施,包括灾害观测点的设立、预防监测的方式及时间控制范围等。形成定点监测与流动监测相互结合的预防方式。
2)要做好灾情上报工作。对即时发生的灾害,需要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做好受损农户的灾情汇总工作,对于受灾面积较大的区域作出技术指导,及时把握灾况最佳治理时期,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5]。
2.5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教育培养
1)帮助农业从业人员转变传统“靠天、靠经验”吃饭的农业劳动模式,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持续推广,逐步形成以精准耕作、优化资源、合理搭配为内容的生产劳动方式,使其能够结合区域内自然条件及经济作物结构,开展规范化、合理化的农业生产建设。
2)强化对从业人员病虫草灾害防治技能的教学培训。其重点在于帮助并引导从业者正确分辨病虫害种类,易发生时间段、波及范围及受损情况等知识结构,在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能够正确独立完成对各项防治流程的操作,使得农作物生产环境安全可靠,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 结语
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病虫害预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持续更新升级,为拓展防治工作科学化发展搭建起新的实践平台,同时,自然环境的改变使得灾害种类在原有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新灾害的迅速蔓延为实现科学化预防操作带来挑战。为此实施开展高效率的预防工作,需要在切实保障农作物生长质量的基础上,明确病虫灾害预防工作指引,创新建设预防管控体系,加强病虫防治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教学,建设专业化防治从业团队,进而稳步推进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张金亮,张秀芳.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2021(1):66.
[2] 李琴.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1(2):80-81.
[3] 富艳荣,孙卫中.农药减量技术在阿克苏地区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中的推广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1(4):70-71.
[4] 于国鹏.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0(31):27-28.
[5] 门永利.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农业,2021(6):2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