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琦
随着东京奥运会赛事火热进行,日本留学也受到更多关注。
2021年7月23日,“迟到”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受疫情影响,本届奥运会大部分赛事都在“无观众模式”下进行。尽管如此,赛事的激烈与精彩程度并未降低,观众的热情也没有减少。
据报道,东京奥运会比赛期间,许多中国留学生自发来到东京场馆外,手举国旗,为中国队加油。他们用手机录制视频,表达对中国奥运健儿的祝福。有留学生表示,“雖然我们不能到场内,但是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在场外为你们加油助威。不管输赢,我们一定永远支持你们。”
中国学生赴日留学意向逐年上升
尽管全球疫情肆虐,但国际交流并不会因此停滞,世界各民族的友好对话也不会中断,奥运会的举办就是一个例子。随着东京奥运会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日本留学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留学的热度逐年攀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留学受到严重影响,但国家层面对于包括留学在内的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仍毫不动摇地持鼓励态度。
在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留学目的国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从英、美、加、澳等传统留学国家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其中,日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留学 国。
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与我国不仅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亦有众多相似与相通之处。2020年以来,欧美多国不仅疫情失控,还出现了因疫情引发的针对亚裔的歧视与暴力事件,这为留学埋下安全隐患,亚洲国家成为更多学生的留学选择。
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亚洲各留学国家及地区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15%的受访学生选择赴日本留学,这一比例已连续4年上升;日本在意向留学国家/地区Top10榜单中位居第三,与加拿大并列,仅次于英国、美国。启德教育发布的2021调研数据则显示,在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非英语”意向目的地中,日本排在首位。
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具备较强吸引力,除了地理位置与文化相近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本国民经济较发达。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在IT、汽车、工程等领域均有较强实力,金融商务、时尚、娱乐等产业也很发达,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其次,日本的教育与科研水平高。日本培养出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这与其高校的教研水平密不可分。中国教育部涉外监管网信息显示,中国承认学历的日本大学超过700所,其中不乏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的名校,亦不乏独具专业特色和行业声誉度的各类院 校。
此外,留学日本性价比较高。2019年,TIMES联合FAIRFX(旅行货币兑换公司)发布了一份“全球留学费用排行榜”。在该榜单上,日本排在第10位,每年的平均学费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
最后,赴日留学就业前景广阔。日本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突出,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因此对外国人才欢迎程度较高,日本各种企业也在逐渐提升外国留学生的录用配额。中日经贸往来密切,也为留日海归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经营的日本企业数量已超过3.3万家,该数字是在美国经营日企数量的近3.7倍。凭借语言优势,留日海归在求职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日本高校知多少
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大学院、学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预备教育课程、语言学校等类别。对应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日本的大学院是指研究生院,学部是指本科,短期大学类似大专,高等专门学校类似于五年制大专,专门学校类似于职业大专,语言学校在日本是专门为留学生提供日语学习和升学指导的学习机构。此外,日本大学中的“研究生”并不是指中国的硕士研究生,硕士在日本被称为“修士”,而“研究生”则可以理解为修士课程的预科课 程。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日本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在日求学的国际学生有279597位,其中60814人在语言学校就读,3052人参加准备教育课程,79598人在专门学校就读,83077人在大学学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就读,53056人在大学院就读。
另一组JASSO数据显示,日本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以121845的人数位居榜首,占比43.57%,较2019年占比上升3.71%。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内地学生人数为95003人,在国际学生中占比43.42%;在语言学校就读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有26842人,占比44.14%。无论是留学总人数、高等教育阶段、还是语言学校,中国内地的学生人数均位列第一。
启德教育《2021日本留学报告》介绍,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国立大学由国家财政拨款设立并运营,科目齐全,排名较高,资金充足,平均分布在日本各个地区,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公立大学由地方自治体设立,如横滨市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私立学校则由民间财团等具有学校法人资格的团体设置,如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共有790余所大学,其中国立大学86所、公立大学93所、私立大学615所。
日本有7所顶尖大学合称为“旧帝国大学”,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这7所高校诞生了亚洲半数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在2022QS排名中均位于前150名,代表着日本教育的巅峰水准。
日本私立大学中实力最强的是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与上智大学,合称为“最难关私立三校”。仅次于“早庆上”之后的5所私立名校在日本关东地区被称为MARCH,分别是明治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与关东的MARCH相对应,关西地区的私立名校被称为“关关同立”,指的是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
学费减免与丰厚奖学金
日本高校向国际学生提供的一系列福利,是其具备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据悉,在主流的留学国家中,日本是为数不多的教育“非产业化”国家,留学生享受和本国学生同样的学费制度,同时又可以申请针对留学生的学费减免和奖学金。这无疑降低了日本留学的经济门槛,减少留学支出。
如前文所述,与英美澳加等国相比,日本留学费用较低。据悉,日本的国公立与私立大学学费有所不同,国公立大学的学费约57万日元/年(约合人民币3.5万元/年),有机会申请最高达到100%的学费减免;私立大学的学费文科大约70万~90万日元/年(约合人民币4.5万~5.8万元/年),理工科或艺术类为90万~150万日元/年(约合人民币5.8万~9.6万元 /年)。
日本的奖学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贷与型奖学金,一类是给付型奖学金。前者是学习贷款,需要学生毕业后按一定利息归还,一般利息会低于银行借贷利率;后者是奖励性质的奖学金,为表彰和鼓励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给付型奖学金根据颁发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奖学金、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奖学金、地方自治体关联国际交流团体奖学金、民间奖学团体奖学金与学校奖学金。
日本奖学金的申请形式分为两种:赴日前申请和在日申请。赴日前申请的奖学金由日本驻华大使馆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推荐名单颁发,大使馆不接受个人申请。主要颁发对象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教师研究生、进修日语及日本文化的本科生,以及专门学校的学生。而在日申请则是由学生通过学校向上文提到的部门递交申请。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申请奖学金的时间。
据报道,JASSO近期发布的一份外国留学生在日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在受访的6822名学生中,获得奖学金的人数达2280人,约占有效回答人數的三成。从院校类型来看,国立大学的留学生中有600人获得了学校发放的奖学金,占国立大学的留学生总人数的59.9%,所获金额达每月78000日元,金额是所有院校种类中奖学金最高的;从教育阶段来看,大学院博士课程阶段的同学是奖学金获得率和金额最高的,调查样本中66.2%的同学能获奖学金,平均每月奖金92000日 元。
就业求职获政策支持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吸引外国留学生,是日本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措施。2008年7月,日本公布了“30万留学生计划”,通过同日本的各大高校、高等教育机构紧密合作,逐步实施一系列留学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以期到2020年留日学生人数达到30万人。
数据显示,2019年6月,持有留学签证的在日外国人约33.7万人,已达成2008年设下的目标。然而,如何让外国人才留在日本就业,则是日本面临的又一项难题。调查显示,有65%的留日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日本国内就业,但实际就业率只有37%,数据并不理想。日本政府的现阶段目标是考虑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
为促进外国留学生在日就业,日本实施了“外国留学生日本国内就业研修教程”。该就业支援研修教程分为“就职活动准备课程”与“就职活动、内定后课程”两大类,前者提供给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后者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为对象。“就职活动准备课程”包含“指引外国留学生提早进行就职活动的教育”等;“就职活动、内定后课程”则是给予学生相关就职信息,和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就职企业。
厚劳省称,该就业支援研修教程已在各大学的职业规划中心、地方公共团体,以及面向外国人留学生及内定者研修的民间企业开展。除此之外,各地外国人雇佣服务中心(东京、名古屋、大阪、福冈)也会向外国留学生提供该培训。
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在为改善外国留学生就职问题上采取各种尝试。例如,在日本各大城市的“应届毕业生支援HELLO WORK”开设“留学生角”;构建官学联合协定,以满足外国留学生从留学初期,直至求职成功、落实岗位的一系列就业相关需求;扩大在日本国内大学及研究生院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就业范围,原则上已拿到日语能力考试“N1”级别的外国留学生将不再受所学专业束缚,可以在饮食店、零售店等使用日语为主接待顾客的行业就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