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总是错过,总被亏待,杨本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这个人运气怎么就那么不好。”当人生中的那些苦和“坏事”在她晚年时终于成为土壤,慢慢结出一个果实,她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可以成功,成为一个作家。
“读书真好呀”
杨本芬1940年出生在湖南湘阴,父亲身体不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计落在母亲肩上。作为家中长女,杨本芬从小帮助母亲分担家务,直到11岁,她才终于等来读书的机会。
她每天得走12里山路,常常天还没有大亮,就一个人轻轻起床,深夜还要在油灯下刺绣帮家里挣些零钱。杨本芬每天都很快乐,一个人走在山路上,心里不住地自言自语:读书真好呀!读书真好呀!
11岁入学,她不能从头念起,直接入学四年级,小学毕业后,杨本芬没能升入中学,她要参加劳动给家里攒工分。
又过了几年,弟弟妹妹长大了,杨本芬17岁。一天,妈妈对她说:“你去考学校吧,若能考取,就去读书。”她去考岳阳工业学校,将近30人参加考试,只有她一个人考上。在她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时,学校却忽然停办了,她没有拿到毕业证没法找工作,也不想回家,就去了江西的宜春。在宜春,她找到一所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她又考上了,结果读了还不到一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下放到何家坝改造,她又没有书读了。她选择了婚姻,原因很简单,对方说结了婚她可以继续读书,但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这辈子最大的愿望终究落空。
1972年2月,杨本芬进入县里的运输公司上班。不久后,公司就接到上级下發的文件,凡在1972年1月31日前入职的人员,均可以转为正式职工。命运再次跟杨本芬开了个玩笑,几天之差,她错过了转为正式职工的机会。“你看,我的运气就是这么不好。”杨本芬的感慨让人无法反驳。
尽管退休前后的待遇都与正式职工无异,但身份上的标签给她带来了一辈子的创伤。
4公斤重的稿纸
杨本芬60岁那年,89岁的母亲梁秋芳去世了。在巨大的思念与悲痛中,她正好读到了作家野夫的《江上的母亲》,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
当写作的念头浮现,便再也没法按压下去。在那个由阳台改造的四平方米大的厨房里,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杨本芬就坐在一张矮凳上,用另一张稍微高点儿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
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她随时坐下来写。汤沸了,她再赶紧把纸笔收进塑料袋里,寻找家务中的下一个缝隙。
两年多时间,边写边改,她写下4公斤重的稿纸,这重量不完全是手稿本身,还有她许多的眼泪,“这个痛苦是情不自禁的,历历在目,但我还是坚持写下去了”。
写完后,杨本芬从未想过出版,女儿章红把文章以《妈妈的回忆录》为名贴到天涯社区。2019年,《妈妈的回忆录》被出版人涂志刚发现,他只读了一章就决定“必须要出版这本书”,不是因为作者80岁了还没有出过一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写了母女之间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是因为“她用写作,直面了自己的人生,直面了家国的历史,直面了命运的无解”。
2020年6月,杨本芬的处女作《秋园》出版。如今她81岁了,即将出版完成第二部作品《浮木》,第三部作品也在撰写中。《浮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秋园》的补充。在《秋园》中,为了小说节奏紧凑,杨本芬最小的弟弟杨锐的故事被删去。这个在13个月大时,因肺炎死在杨本芬怀抱中的小弟弟,从未被她遗忘。
(摘自《人生与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