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新引擎” 焕发“新容光”

2021-09-06 04:57晏国政孙亮全
科学导报 2021年55期
关键词:山西

晏国政 孙亮全

盛夏的三晋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保护水平……近段时间以来,地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不断推出改革发展新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日发布,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了新蓝图。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山西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古老的黄土地,正上演着新故事。

向创新要动力“煤省”更换“新引擎”

一片钢板能够薄到什么程度?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用三年多的时间不断给出新的答案。

2018年,在经历了700多次失败、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后,太钢自主研发的0.02毫米“手撕钢”成功面世,有效破解了制约我国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高精尖领域长远发展的材料难题。去年8月,太钢再次突破极限,轧出了光如镜、质地硬、僅厚0.015毫米的“手撕钢”,成为目前全世界最薄的不锈钢,应用前景广阔。今年5月中旬,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又在全球首发了0.07毫米超平不锈钢精密带材。这种厚度超薄、强度超高、板型超平的“又薄又平”的材料,是手机关键结构件背光板用材,在5G时代将开辟新的应用“蓝海”。

太钢的不懈探索是山西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

过去几年,山西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全面启动引进人才战略,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创新生态子系统。

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山西创新“引擎”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长3.5倍,一批创新项目建成达效,引领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势,提前布局的未来产业孕育着换道领跑的新动能。

城乡协调共进“里子”“面子”变样子

炎炎夏日,长城脚下的晋北古村落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村,因其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和文化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修葺一新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巷、琳琅满目的土特产……过去长期从“土里刨食”的村民,靠着经营民宿、开饭店、售卖土特产等,吃上了“旅游饭”,在摆脱贫困之后,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

地处中部的山西,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同时存在,特别是太行山和吕梁山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山西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尽锐出战,将人力、资金、资源、政策等各种要素投向最薄弱的58个贫困县。“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城乡面貌、产业就业支撑发生巨大变化,制约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正在加速补齐。”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建成说。

乡村发生巨变,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作为山西城市发展的“龙头”,太原过去几年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不断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东西两山、汾河、晋阳湖等山水资源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均发生极大变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的同时,山西加快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六个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摘黑帽披绿装三晋焕发“新容光”

“今年1~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微克/立方米。特别是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月度最好水平。”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8月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说,今年以来,山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痛在于生态环境。近年来,山西践行“两山理论”,瞄准突出生态短板,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让三晋大地“换了颜色”。

山西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持续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让吕梁山、太行山等黄土地披上绿装,汾河、桑干河、晋阳湖等重点河流湖泊重泛清波。

数据显示,仅“十三五”期间山西就营造林23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18%,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20年,山西5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地全部退出劣Ⅴ类,汾河流域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向南流”。

黄土高原上崛起对外开放新高地

7月29日上午,满载日用百货、机械设备等物资的75004次中欧班列从位于山西太原的中鼎物流园驶出,终点是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城市梅尔辛。此班列成功开行后,山西常态化开行的中欧、中亚班列线路已增至10条,逐步形成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的外贸新格局。

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驰骋商界五百年。在山西这方厚重的土地上,从来不缺开放精神。进入新时代,山西正重拾祖先“走西口、下南洋”的荣光,努力克服不沿海、不沿边等客观条件限制,把握大势,抢抓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口岸、陆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奋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今年5月于山西举办的中博会上,朔州这个传统煤炭大市捧出“中国北方日用瓷都”的“名片”,让海内外客商见识到了煤炭之外的城市形象。朔州市工信部门负责人说,朔州不仅有煤电,还有108户全链条陶瓷制造企业,以及年产38亿件日用瓷等瓷器的生产能力。朔州陶瓷产品已外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还开通了中欧中亚陶瓷班列。随着海外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朔州陶瓷的“出口版图”仍在不断扩大。

一边联通中外,一边筑巢引凰。山西出台了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今年还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列为重大改革任务,架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四梁八柱”。

种种举措,带来实在红利。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山西进出口总额增长108.4%,快于全国81.3个百分点,且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

着力民生建设撑起老百姓的好日子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塔题掌村的脱贫户张爱玲,免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从餐厅的保洁员变成一名月嫂,月工资从2000元涨到六七千元,撑起了家庭收入的“大半边天”。

改变张爱玲命运的是山西省实施的“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这一工程实施3年多来,累计培训350万人次,106万人取得各类技能证书,累计培训人次和参培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培训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通过就业培训和市场孵化,山西培育出一批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就业名片”,抢占省外境外就业市场,为数以百万计的“张爱玲”们铺就了幸福之基。

在为低收入群体创造“饭碗”的同时,山西还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质量书写民生答卷。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暑期托管……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山西仍在不停地加速奔跑。

猜你喜欢
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山西文旅资源集中亮相成都国际旅游展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送给奶奶的信
回乡记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寻找山西醋的老先生
山西反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