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青 杜文永 高 燕 徐炜新 李 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睡眠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失眠症患病率为10%~15%,成人失眠持续率为 30%~60%[1],慢性失眠患者约50%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2],失眠与抑郁、焦虑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3]。国内已有文献报道,25-羟维生素 D参与睡眠和情绪调节,失眠、抑郁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4-5],抗抑郁剂联合维生素D治疗抑郁症具有增效作用[6-7]。国外的研究[8-9]结果表明:失眠和抑郁具有共同的敏感基因,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睡眠不足被证实加剧了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维生素D缺乏是糖尿病、高血压、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不同性别慢性失眠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为慢性失眠患者全方位治疗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信息系统筛选出自2017年8月1日—2019年7月30日在心理医学科门诊或失眠门诊治疗,确诊为失眠且已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患者。失眠的诊断按本院心理医学科常规流程进行,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Third Edition, ICSD-3),由精神科的1名主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完成诊断,由1名专职测定师测评相关量表。常规流程完成全部评估后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纳入标准:①总病程>3个月;②年龄18~75周岁,性别不限;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PSQI)量表评分≥7分。排除标准:①怀孕或哺乳期女性;②药物滥用或者依赖者;③严重的躯体疾病,导致心脏、肝、肾功能不全者;④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⑤已服用维生素D类或钙剂类药物者;⑥导致睡眠障碍的其他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号为2019K01)。研究期间,门诊总量共3万余人次,其中约80%伴有失眠,完成血液检测和评估者共237例,其中男71例、女166例。剔除严重精神疾病3例(男1例、女2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男),不宁腿综合征2例(男女各1例),已服用维生素D类或钙剂类药物2例(女),资料不详13例(男5例、女8例),最终216例患者纳入统计,其中男63例、女153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量表评估结果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就业情况。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PSQI量表评分≥7分表示患者存在失眠,其中7~14分为轻度失眠,>14分为中重度失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项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160分或者任意因子分>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
采用化学发光的免疫标记技术(美国雅培公司Architect 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使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质控品进行室内监控。 血清25-羟维生素D≤20 ng/mL(1 ng/mL=2.5 nmol/L)为缺乏,20~30 ng/mL为不足,30~100 ng/mL为充足,>150 ng/mL为中毒。
2.1 不同性别慢性失眠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女性组患者中年龄≥4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组(P值均<0.05)。男性和女性组中重度失眠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同组轻度失眠患者(P值均<0.05),男性与女性组间中重度失眠、轻度失眠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失眠患者中血清 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的发生率为71.30%(154/216)。女性失眠患者中血清25-维生素D降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但男性与女性组间血清25-羟维生素D实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慢性失眠患者一般资料和血清25-维生素D水平降低情况比较
2.2 SCL-90总分和各因子评分 女性患者躯体化因子评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而男性患者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女性(P值均<0.05)。男女性患者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和偏执各因子评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慢性失眼患者SCL-90总分和各因子评分比较 分)
2.3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不同性别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清 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躯体化因子评分>36分、焦虑因子评分>30分、年龄≥45岁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相关(P值均<0.05);男性血清 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和抑郁因子评分>39分相关(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的单因素分析
2.3.2 不同性别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多因素分析 以血清25-羟维生素D降低为因变量,分别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即女性以年龄≥4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躯体化因子评分>36分、焦虑因子评分>30分;男性以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抑郁因子评分>39分为自变量,向后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女性血清 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45岁、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焦虑因子评分>36分和躯体化因子评分>30分;男性血清 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是中重度失眠、SCL90总分>160分和抑郁因子评分>39分。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的多因素分析
维生素 D不但有调节骨和钙磷代谢的作用,还有调节情绪和睡眠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维生素D可以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分化,促进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5-羟色胺等[10])的合成,从而影响情绪和睡眠。目前,失眠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11-12]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增加慢性病和精神障碍发生的风险,对于慢性失眠患者,给予适当的维生素D治疗,可以帮助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并能全面地改善其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使患者明显获益。本研究探讨了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的性别差异。
Kesby等[13]研究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抑郁发生相关,而且与现患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顾鑫等[14]研究发现,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抑郁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是维生素D缺乏继发于抑郁症状, 即由于抑郁引起户外活动量低,紫外线照射减少,食欲减退、摄入不足等因素所致;还是维生素D缺乏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其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15]。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发生率为71.3%;在男女性患者中,中重度失眠及SCL90总分>160分均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抑郁,女性为焦虑和躯体化症状、年龄≥45岁。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发生率(75.82%)显著高于男性(60.32%),且女性患者中年龄≥4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比例(52.94%、35.95%)显著高于男性(38.09%、19.05%),推测女性≥45岁雌激素减少,而文化程度低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够、日照和运动不足,可能更易发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样本的代表性有限,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的研究。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的正常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的资料,不能解释维生素D缺乏是失眠、抑郁及焦虑的原因还是结果。
综上所述,慢性失眠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生率更高。结合临床相关症状,检测患者维生素D水平,给予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