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峥,余丽莹*,詹志来
1.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广西 南宁 530023;
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Rosa laevigata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10—11 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具有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1]。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金樱子主要含有酚酸、甾体、三萜、苯丙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2]。金樱子生长于山林灌丛处,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产于四川、贵州、广东、江苏和广西等地,品质以个大、红黄色有光泽、除去毛刺者为优。目前,对金樱子的本草考证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本草考证。通过对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的梳理,对金樱子的名称、基原、产地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和整理,使金樱子的本草考证更加系统,为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金樱子资源提供参考。
金樱子最早载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林檎向里子名金樱子,与此同名而已,医方中亦用林檎子者”[3]。但此时的“金樱子”实际上是“林檎”“向里子”的同名异物。据《中华本草》考证,“林檎”为今之蔷薇科植物花红Malus asiaticaNakai的果实[4]155-156。花红为小乔木,果实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 mm,黄色或红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推测金樱子被误认为是“林檎”的原因是两者花果期存在重合。“向里子”则不知为何物。从五代开始,金樱子作为同名同物见于历代本草与古籍,并沿用至今,亦记载有别名。五代《蜀本草》记载:“金樱子言是今之刺榆子”[5]418,认为金樱子具刺。宋代《本草图经》记载:“金樱子……宜州所供,云《本草》谓之营实……今校诸郡说述,与营实殊别也”[6]316,认为“宜州金樱子”并不是《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营实”,并附有“宜州金樱子”“泉州金樱子”“苏州金樱子”图绘。据《中华本草》考证,营实为今之蔷薇科植物野蔷薇Rosa multifloraThunb.的果实[4]231。营实为攀援灌木,果实近球形,直径6~8 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与金樱子果实差别明显。《梦溪笔谈》称“金罂子”[7]223。金罂即黄色的罂瓶,是一种古代口小腹大的储物瓶。《履巉岩本草》称“山硫磺”[8]18。《宝庆本草折衷》记录有别名“刺梨子”“刺榆子”,其中记载:“金樱子……一名刺梨子,一名刺榆子。沈存中云:一名金罂子,谓状如罂瓶也。《炮炙论》又以林檎、向里子谓之金樱子者,殆未达其旨”,认为《梦溪笔谈》将金樱子称为金罂子,是因为金樱子外观形态似黄色罂瓶,而《雷公炮炙论》将金樱子称为林檎、向里子,几乎没有体现出其宗旨[9]509。明代《药性粗评》又称“南络刺子”,其中记载:“金樱子,南络刺子也,俗名刺梨子……夏秋经实如枣大,似榅桲,亦有刺,形如婴,先青后黄,故名”,认为金樱子的名称来源于其果实的外观形态[10]67。《药性要略大全》记录有别名“卣樱”[11]。卣是古代一种口小腹大的盛酒容器。《本草纲目》记录有别名“山石榴”“山鸡头子”,其中记载:“金樱当作金罂,谓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12]1405。清代《生草药性备要》又称“金樱蔃”“糖莺子”“脱骨丹”[13]。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又称“糖刺果”“刺梨”“糖毬子”[14]737。总体来说,“金樱子”以其果实外观形态似黄色罂瓶而得名;其别名以外观形态命名的有刺榆子、刺梨子、金罂子、南络刺子、卣樱、山石榴、山鸡头子、糖刺果、刺梨、糖毬子,以其性味功效命名的有山硫黄、糖莺子、糖刺果、糖毬子、脱骨丹。
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对金樱子的形态描述比较详细,并附有金樱子图绘。五代《蜀本草》记载:“形似榅桲而小”[5]418,认为金樱子果实外形像榅桲。据《中华本草》[4]135考证,榅桲为今之蔷薇科植物榅桲Cydonia oblongaMill.的果实,榅桲为灌木或小乔木,果实梨形,直径3~5 cm,黄色,密被短绒毛。宋代《开宝本草》记载:“色黄有刺,花白。”[15]这与金樱子花瓣白色,果实梨形,倒卵形,将要成熟时黄色的特征一致。《本草图经》记载:“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6]316这与金樱子为常绿攀援状灌木,小枝具皮刺,花期4—6月,果期7—11月的特征一致(图1A)。3种金樱子植株都是蔓生攀援状,小叶3,其中宜州产的小枝无刺,花瓣5 枚,果实具刺,倒卵形,宿存花萼;泉州产的小枝遍布芒刺,花大,花瓣5 枚,先端微凹;舒州产的小枝疏具倒钩皮刺,果实倒卵形,无刺,宿存花萼。总体来说,3 种金樱子大致都符合现代金樱子的特征。《履巉岩本草》所绘亦符合现代金樱子小枝疏具皮刺,3 出复叶的特征(图1B)[8]18。元代《本草元命苞》记载:“丛生郊野中,类蔷薇,有刺。如榅桲而小,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又若小石榴。”[16]268-269
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所附金樱子图
明清时期对金樱子的形态描述更加细致。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叶尖有刺,大类蔷薇。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形似山疤,无棱有刺,内有细子而多毛。初生微黄,熟则色赤。”[17]490这与金樱子小叶片边缘有锐锯齿,果实外面密被刺毛,无棱,成熟时红褐色,果实内壁密生淡黄色绒毛的特征一致。《药性粗评》记载:“其茎多刺,高七八尺,春生新叶,每枝作七叶而生。”[10]67这大致符合金樱子株高1~5 m,小叶3~5 的特征。《本草蒙筌》记载:“芒刺遍身,霜后红熟。”[18]301这与金樱子果实在11—12月成熟后由黄变为红的特征一致。《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所画符合现代金樱子植株为灌木状,小叶5 的特征(图1C)[19]。《本草纲目》记载:“花最白腻,其实大如指头,状如石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如营实之核而味甚濇。”[12]1405这与金樱子花瓣白色,果实倒卵形,长2~4 cm,直径1~2 cm,内有瘦果数10 粒,扁纺锤形,长约7 mm,淡黄棕色,木质,外被淡黄色绒毛等特征一致(图1D)。所绘植株小枝粗壮,疏具皮刺,小叶3,果实卵形、遍布芒刺,与现代金樱子特征一致。《本草原始》所绘果实呈倒卵形,宿存花萼,表面有刺毛脱落后的残基形成的小突起(图1E)[20],与现代金樱子特征一致。明《野菜博录》所绘小枝密被刺,小叶3~5,花瓣5枚,先端微凹(图1F)[21],与现代金樱子特征一致。《本草汇言》云:“苏氏曰:茎叶酷似蔷薇而多刺……实亦有刺,形如橄榄,有嘴如石榴,生青熟黄,核似营实子而有白毛。”[22]“有嘴如石榴”与金樱子果实花萼宿存的特征一致。清代《本草会笺》绘果实卵形,表面光滑,有2~3 枚果实通过果柄相连(图1G)[23]171,不符合现代金樱子的特征,推测误画了小果蔷薇的果实。《医林纂要探源》记载:“蔓生而劲,大叶赤茎,开白花五出,略似栀子花而圆瓣。结实黄赤如石榴而长,亦多刺,实中白子多毛。”[24]这与金樱子为攀援状灌木,小枝粗壮,初生时红色,花瓣白色、宽倒卵形、5 片的特征一致。《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蔓叶如蔷薇,白花有深缺,黄蕊。”[14]737这与金樱子花瓣先端微凹特征一致。所绘糖刺果小枝疏具皮刺,小叶3~7,花大,花瓣5枚,先端微凹,雄蕊多数(图1H);又所绘金樱子小枝疏具皮刺,小叶3,果实倒卵形,密被芒刺,宿存花萼(图1H)[14]823。两者都符合现代金樱子的特征。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记载和附图描述的金樱子及其别名的形态特征与现代金樱子性状基本一致,确定历代本草记载的金樱子及其别名即为现代蔷薇科植物R.laevigata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
宋代《本草图经》首次记载了金樱子道地产地,此后历代产区基本一致,道地产区则略有变迁(表1)。
表1 金樱子产地变迁
宋代金樱子主要产于南中州郡(今中南、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以江西(今江西、福建一带)、剑南(今四川一带)、岭外(今广东和广西全境、湖南和江西部分地区)的品质佳,此外江南(今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福建一带)、蜀中(今四川一带)、宜州(今河池、来宾一带)、洪州(今南昌、九江一带)、昌州(今重庆大足区一带)、舒州(今安庆潜山市一带)和泉州(今泉州、厦门一带)亦产。元代并未记载具体产地。明代与宋代产地基本一致,以产于南中、江浙州郡,江西、剑南、岭外的品质佳,舒州、泉州、宜州被列为道地产区。清代以产于江西、剑南、岭外地区的品质佳,同时记录黔中(今贵州一带)、饶州(今上饶、景德镇)、滁州(今滁州)亦产。以上说明古代金樱子的产地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期间有一定的变迁。
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较少记载金樱子的品质评价。宋代《本草图经》中的“宜州金樱子”以花白色为佳,其中记载:“宜州所供……其注称白花者善,即此也”[6]316。明代《景岳全书》卷四九《本草正》以果实色黄,将要成熟时为品质佳,其中记载:“生者色青酸涩,熟者色黄甘涩,当用其将熟微酸,而甘涩者为妙”[26]。历代本草多记载以产于江西、剑南、岭外的品质佳,道地产区为舒州、泉州、宜州。现代认为金樱子以个大、色红黄、有光泽、去净毛刺者为优。
宋代《本草图经》首次记载了金樱子的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此后历代基本一致,略有变化(表2)。
表2 金樱子不同历史时期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宋代金樱子主要在9—12 月采摘,以青黄半熟为佳,红熟则失去了涩味功效,除去刺、子,熬作煎剂,酒服。元代记载以冬月采摘为宜。明代记载在11—12 月半熟时采摘,除去刺、核,或研或煎,熬稠糖用罐储存或酒服,调铁粉染黑胡须。清代记载大多在9—10 月采摘半黄的果实或经霜成熟后采摘,除去刺、核,晾干,捣成粉末待用或熬膏。现代研究表明,总黄酮成分是金樱子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安冬琴等[30]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贵州产金樱子总黄酮含量时发现,不同产地金樱子在8—12月采收总黄酮质量分数为3.02%~8.55%,同一株金樱子总黄酮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而相对减少,说明贵州产金樱子在相同地点不同采收期时的总黄酮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而相对减少。韩邦兴等[3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在9—12月采收的金樱子的粗黄酮提取物中的黄酮质量分数为13.37%~21.78%,其含量在9—10 月呈上升趋势,10 月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另外,其测定金寨县金樱子药材含水量<10%,总灰分<5%,总黄酮质量分数超过12.5%,说明现代采收期大多在9—11月金樱子果皮转变为红黄色总黄酮含量较高时为宜。
金樱子作为药食同源资源,使用历史悠久。在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中,除南北朝为同名异物外,此后多以金樱子为正名,并记载有别名。金樱子基原为蔷薇科植物R.laevigata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历代产地略有变迁,基本上以四川、长江中下游一带、福建和两广地区为主,与现代产地较为一致。金樱子多在秋、冬季9—11 月果实半红黄时采收,去净刺,剖开两半,去子去毛,阴干,将果壳煎熬为糖汁备用。金樱子味酸涩,性温、平,归脾、肾、肺、膀胱经,具有滋补益气的保健功效,在现代医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