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迈南
节目类型: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
出品方: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文物局
播出平台:北京卫视
首播日期:7月3日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顶峰,也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对中轴线的传承和保护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有关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也正在全面推进中。
在中轴线申遗的大背景下,一档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文物局等联合打造的国潮音综《最美中轴线》应运而生。节目通过“用音乐追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创意碰撞,以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将文化与音乐有机融合
怎样才能让观众更好地认识、了解中轴线及其背后的历史,是创作团队首要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最美中轴线》确定开发“国潮音综”进行主题创作。制片人郭畅表示节目受到《北京欢迎你》这首歌的启发,希望用音乐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构建一场别样的国潮盛宴,“当时由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在全球华人间兴起一股热潮,连许多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也被它优美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这档节目的出发点肯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音乐是无国界的,所以团队认为文化加音乐的形式,可以将传统文化具象化、视听化,也更容易贴近观众。”
《最美中轴线》聚焦于北京中轴线,每期邀请三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和一位文化大家组成“中轴拾音团”,他们将在中轴线景点及其周边进行为期两天的音乐采风,收集创作元素,为中轴线的景点创作出一首原创歌曲,并在每期节目最后进行音乐展演。节目播出后,几组音乐人创作的音樂作品引发大众关注,比如第一期为探讨中轴线起源而创作的《生生之轴》,第二期的《钟鼓楼》唱出时代变迁,第三期围绕万宁桥“一桥一水”而作的《我》等,“不光这些音乐作品,中轴线文化的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留在观众心里。”
用音乐追溯历史的浪漫
节目组在创作初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调研工作,多次实地走访中轴线沿线细致观察。在郭畅看来,有了好的节目创意还远远不够,如何将文化与音乐有机融合更是做好这档节目的关键。历史不仅仅是严肃的,它也是迷人的,包容着无数故事与篇章,充满着浪漫气息,“最难的是如何让建筑的美、历史的美,通过音乐人的视角展现出来,转化成观众能理解的风格。这也是团队一直在思索和突破的。”
《最美中轴线》对历史的解读深入浅出,且随时穿插充满趣味性的环节。比如,观众通过节目,可以得知忽必烈与刘秉忠第一次见面“漠北对话”的故事,忽必烈和刘秉忠虽然是距离现在十分久远的古代人物,但他们当时也就二十几岁。当节目讲到两个翩翩白衣少年指着面前的大片水域,说“我要在这里建一个大都城”,一下子就会让观众非常有画面感。此外,节目组还挖掘到忽必烈其实是后海的第一个“驻唱歌手”,他是第一个在那里唱歌的。这些讲述历史的点会让观众觉得熟悉又陌生,非常有吸引力。
节目还将音乐人实地采风、音乐创作的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由胡彦斌领衔的“中轴拾音团”将展演场景选择在中轴线的起点永定门,还在最后的展演中手抄歌词,与现场观众合唱。在《最美中轴线》中,音乐人用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复刻了中轴线的历史,旋律绕梁,也让观众看到历史的车轮穿越流光。音乐人的情感细腻,他们是带着任务去采风的,要把复杂的历史融进歌里。音乐人的视角会让原本没有生命的建筑和历史有了情绪,音乐人循序渐进的探寻也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与代入感,从而使古老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当下观众产生连接。
做文化节目要尊重历史真实
近年来,文化节目创新迭起,北京卫视布局年轻态、多样化文化内容,打造出一批诸如《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我在颐和园等你》《了不起的长城》《书画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类节目。此次《最美中轴线》融合文化、音乐、真人秀等多种元素,用新颖且充满情怀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自开播以来获得众多观众点赞。
多种元素的融合给创作增加了挑战,但节目最终的呈现及观众的反馈都超出了郭畅的预期,“景色要美、建筑要美,真人秀的部分也要做出亮点。整个团队所有人都成了细节控,比如古建筑屋檐上的神兽,其实不仅是装饰品,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功能和寓意,所以团队在拍摄时就要一一对应;再比如,万宁桥上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年代,团队在呈现时也绝对不能弄错。拍得越细,观众才会越爱看。”
讲究细节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有时越是面面俱到,就越什么都没有。只有打中一个点,讲深了、讲透了,把内容贯穿起来,结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郭畅认为,文化节目成功的题中之义在于“真实”,“一定不能歪曲历史。为什么《觉醒年代》那么受欢迎,能够吸引那么多年轻观众,就是因为真实。真实的历史远比戏说更有魅力,一定要遵从历史真实,深入挖掘。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