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武子栋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北濒淮河,西界淠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境内2948平方公里土地,结阜成岗,聚水成渊,自古多涝易旱,寿县一度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到2018年底,寿县所有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后的110万寿县农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地走在稳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当地干部分享感悟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发展壮大产业,使其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富民产业。发展产业,关键在于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
寿县隐贤镇因唐代贤士董邵南隐居于此而得名。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致使当地经济贫穷落后。如今,隐贤镇修通了通往南北的水泥路,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镇成为合肥、六安、淮南等城市的畜牧水产和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在该镇许圩村,一个个家庭农场坐落于此,喂养的鸡、鸭成群结队地在鲜花盛开的槐树林中奔跑,圈里的黑猪在欢快地叫唤,路边栽种的果树春意盎然,大棚里的蔬菜有辣椒、茄子、西红柿、黄心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安树良家庭农场的大棚门前,他搬着一筐碧绿的菠菜正在装车。安树良,家有3口人,过去因家人患病欠下债务,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政府给了俺5000元扶贫资金,让俺跟邻居学种蔬菜。俺就试种了一亩多。结果,一季就收入7000多元!”安树良兴奋地说。
安树良算了一笔账:过去,当地种粮只有一季水稻,每亩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而现在种蔬菜,每亩收入有5000多元。尝到甜头的安老汉2018年把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2.5亩,搭建了4个大棚,收入1.4万元。
“俺不但把前些年家人看病的债还完了,家里还新添了冰箱和净水器。”2018年脱贫后,安树良花3000多元买了大棚钢管,对蔬菜大棚进行更新改造,扩大了种植规模,“虽然种蔬菜比较忙,但一想到效益好,干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脱贫后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出许圩村往西一拐,便来到隐贤镇太平街道境内。曹思先正在路边平坦的田地里整理沟渠,今年他61岁,家里只有他和老伴,2018年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这个年龄,外出打工很难,在家闲着没有收入来源,我就寻思着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曹思先说,2017年在帮扶干部鼓励下,他流转了当地9户村民的22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虾。刚开始,买虾苗、流转土地缺乏资金,干部帮他联系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遇到技术难题,县水产局技术人员前来帮助解决……因为稻田养虾的水稻施肥用水都讲究无公害,所以最终卖出了好价钱。
曹思先说,普通水稻亩产1000斤,按照每斤1.14元的价格能卖1140元;而稻田养虾种出的水稻亩产900斤,售价每斤却是1.8元,收入能有1620元。“市场行情不错,虾也很畅销,都是商贩上门收购的。”曹思先告诉我们,“2018年又干了一年,一亩地的毛收入3000元左右。因为收入还可以,当年就申请脱贫了。”
在寿县窑口镇窑口街道,过去提起平庆苹一家,街坊们都直摇头:“一家4口人,都是残疾人。太难了!”原来,平庆苹和儿子、女儿眼睛都有问题,经鉴定,均为视力二级残疾,孙子的智力也有问题。家中只有4.4亩土地,生计难以维持。
2016年,平庆苹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帮扶干部上门后,认为平庆苹一家依靠低保、残疾人补贴等这些政府“输血”兜底,是可以实现脱贫的,但这种脱贫是低质量的。
脱贫攻坚,“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帮扶干部一方面与他们促膝谈心,帮助这一家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安排平庆苹到附近的国运葡萄合作社务工,推荐她的女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后从事盲人按摩,介绍她的儿子到窑口镇食品站务工……一年下来,家庭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
“日子得自己过,现今有国家的好政策,干部们又这么用心帮俺,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如今的平庆苹,身上的衣服贴体合身、清清爽爽,脸上挂满了笑容,显得自信而坚定。
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平庆苹一家端上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街坊们提起平庆苹,都会伸出大拇指:“一家人虽都有残疾,但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困难的生活过得这样好,是俺们学习的榜样。”
當地干部分享感悟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发展壮大产业,使其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富民产业。发展产业,关键在于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
因人因地制宜,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做起来并不容易,必须深入实地进行深度调研,根植于当地的特色与优势精选项目。寿县探索出“百社帮千户”,成为寿县实施精准富民产业的一把钥匙。
在双庙集周岗村的景丰梅花鹿养殖基地,112头梅花鹿撒欢地奔跑着,李延平利用梅花鹿“放风”的间隙,快速清理着鹿舍。李延平说,从这个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成立他就在这务工,有六七年了,管吃管住,每年还有3万多元的收入。
仅此一家合作社,就带动了64户当地群众致富。
当地干部介绍,所谓“百社帮千户”,就是由全县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扩大生产基地建设,对于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吸纳贫困户参与经营的带动主体,给予支农项目安排、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依托它们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机制,制定到户产业扶贫清单,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与通常的“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最大的区别,“百社帮千户”能够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在带动主体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通常的“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无非是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务工就业等,带动主体和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并不十分紧密。
“百社帮千户”的精髓在于,政策倾斜做大做强了带动主体,同时有效激励了带动主体对当地群众进行精准帮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芜疏杳的张李乡,良田万顷,绿染四野,草木葱茏,夏花绚烂,到处是一派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繁盛景象。硕果累累的蔬菜基地,苗木茁壮的繁育基地,水草丰美的稻虾基地,艾草飘香的药材基地……
张李乡党委书记刘纯介绍说,张李乡境内岗湾交错,易涝易旱,历史上曾是有名的“老灾窝”,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苗木、蔬菜、粮食、畜禽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实施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的产业推动行动,先后建立春申油牡丹生态园、富瑞德温控大棚蔬菜、土银家庭农场、御景苑生态种植、志鑫弘森种植基地等一批规模性农业企业,瓜蒌种植、中药材种植、稻虾种养等产业正在兴起,安排和带动当地群众实施产业富民。
位于张李乡郭园村境内的寿县艾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艾草种植、加工、销售、种苗培育、种植技术研发以及国内外出口贸易。公司占地面积200亩,共投入扶贫资金50多万元,项目于2018年6月竣工。
据了解,在带动群众致富方面,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流转了13户农民的土地,每亩年租金700元,村服务费每亩50元。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每户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采取“公司+农户+订单”的方式,带动周边50多户群众自身发展艾草种植100多亩,年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刘纯说:“2018年,我们乡申报产业发展项目资金911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发展瓜蒌中药材、蔬菜大棚、花卉苗木、羽毛加工、稻虾养殖等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当地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引导全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就地脱贫,顺利实现年度757户贫困户脱贫、2个贫困村整村出列目标。”
如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寿县以“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助共脱贫”為主题,在贫困群众之间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互动、互帮、互学、互促、互比”为内容的“五互”活动,探索构建乡村扶贫治理新体系。
据了解,目前寿县共有4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000多户农民建立帮扶机制,确定了帮扶项目。这种帮扶的最终目的是,每个村都形成“一村一品”,每户群众都能掌握一到两项实用技术,从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徽寿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中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