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出生于1932年的昌德松是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学退休教师,40年的教书生涯让他桃李满天下,现在的昌德松绝对是个合格的“宣讲员”。他告诉我,刚换的新手机还不太能熟练操作,也不会用语音电话。采访结束后,我常常收到他转发给我的各类时政新闻。
以党员身份,把教育工作做好
1954年,22岁的昌德松到孙受镇张格庄小学任教,两年后,他被调到孙受镇中心小学任教。后来,昌德松先后在董家山后小学、马连庄小学教书,其间两年,他受聘为机关干部教师,专门给乡干部讲课。1972年,他来到院上镇中学教语文和美术,此后便一直在此工作直至1993年退休。
以做好教育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为入党初心,在院上镇政府教育助理李文章、院上镇中学校长李丰玉两位党员的介绍下,1982年7月1日,昌德松成为一名党员。少说多做,兢兢业业为党工作,时时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昌德松从两位入党介绍人身上学到的。他认为,入党光荣,责任重大,要以党员身份把教育工作做好。
从事教育工作40载,昌德松始终用一颗红心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他心里,学生必然是第一位的。有一年,昌德松所在的学校有两个读护士学校的自费指标,毕业以后饭碗自然是有了着落,教育局让他落实人选。谁知,其中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刚一见到昌德松就哭了。学生向他表达了读书的意愿,但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家长想留着钱盖房子,所以不同意她去读。昌德松到学生家里去做家长工作。他对家长说,平常的花费我来负责,学费我也想办法向亲戚借。最终,这名学生得以顺利开启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现在是莱西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
老胡同里有大乾坤
1993年,昌德松的身份从教师到退休教师,他依然想当个教育工作者。不过这时,他的眼光已经从校内教育转向了校外教育。
2008年,从没想着把教育事业放下的昌德松,在莱西市水集街道的永兴街社区老旧居民楼的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他广阔的舞台。
这一年,举国欢庆北京举办奥运会。怎么才能让街坊邻里更加了解奥运会?昌德松想到了家门前的老胡同。有着多年历史的胡同年久失修,墙壁斑驳破旧,昌德松自费买来石灰和涂料,爬墙爬窗子地做起了“粉刷匠”,门口长120米的小胡同在他的装扮下焕然一新。利用自己的语文和美术底子,昌德松在墙上图文并茂地描绘奥运起源、奥运精神、奥运项目等知识。没承想,奥运胡同一炮而红,慕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此,昌德松便兴致勃勃地在这片天地挥毫泼墨。
昌德松白天坐在木头小凳上,左手拿着整理好的宣传材料,右手拿着笔在墙上一丝不苟地书写。高的地方,胳膊够不着,昌德松就爬梯子站凳子上写,老伴张英在边上颤颤巍巍地扶着,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就这样,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手绘的宣传画、手制的宣传栏、道德文明标语等,一点点铺满了两面墙壁。十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创建文化胡同的队伍中,胡同的宣传主题也逐渐增加,已经扩大为“红色文化胡同”“传统教育文化胡同”“社区文化胡同”“法制教育文化胡同”“妇幼关爱文化胡同”“时光印象文化胡同”六条主题胡同。
昌德松十分擅长讲故事。为了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他列举了几种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行为,再配上具体的案例,分析悲剧是如何造成的,该由谁来负责,以此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与时俱进是文化胡同的最大特色,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建党90周年,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等,宣传内容实时更新。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昌德松早早绘制完成了“红色文化胡同”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文化胡同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焕发出新活力。文化胡同成为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基地,昌德松当仁不让是这里的“金牌讲解员”。如果说创办文化胡同是昌德松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那么如今逛文化胡同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
书香飘到社区
昌德松一家住在一间带小院的老房子里,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2010年他劝服了一心想出租空屋的老伴,办了间社区书屋。为此,昌德松不仅拿出了自己的上千册藏书,还自掏腰包买了不少新书。放学或周末,孩子们就成群结队地来看书。有家长中午回不来的孩子,昌德松还为他们准备热腾腾的饭菜,书香、饭香飘出了书屋、飘出了胡同。
书屋不过20来平,为了能放得下更多书,书架高高地快要顶到天花板。昌德松特意制作了借阅证,读者既可以在书屋内阅读,也可以用借阅证将书本借走。有学生对昌德松说:“爷爷办的书屋让我掉进书海里,再也浮不上来了。”
推动全民读书,打造书香社区,昌德松在小区里设立了“流动报刊图书服务站”,社区居民都能免费阅读。每天一早,昌德松就把十多份报纸摆在书架上供人随时取阅。有腿脚不便的居民想看书,昌德松便送书上门、送报上门。
漸渐地,昌德松的文化胡同和文化书屋远近闻名。“这与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昌德松全家人都是文化胡同和文化书屋的志愿者。老伴张英自创了“电吹风疗法”为经常写字抽筋的昌德松按摩、推拿。儿女们还担任了“资料员”“校对员”,回家探望二老,也会到文化胡同走走,看到有缺的地方就随手补上。对昌德松和他一手创办的文化胡同、社区书屋,早有同乡用一首诗概括“一个胡同几墙景,内容与日换新颖……书屋里面合人意,心血斑斑不老松。”
古色古香的牌匾上,用小篆写着“德松文化小院”,是社区居民日常的好去处。文化小院是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仅100多平的文化小院,集阅览室、讲堂、娱乐室、展览创作坊、心理咨询室等于一体,辐射街道23个社区,点缀着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
电话的另一端,昌德松中气十足,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质朴地向我讲述着在文化胡同和书屋、小院里发生的故事。这里,汇聚着家事国事天下事。
退职不退休,离岗不离党
昌德松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他心系青少年的教育,永葆初心的激情,释放退休党员先锋模范正能量。昌德松和几位离退休老同志组成“五老”防溺水巡逻队,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的队员,从周一到周日全天到水域场所巡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零溺水、零死亡,开学后学生一个都不缺。”说到这,昌德松很骄傲。
在学校的操场上,身穿一件深蓝色汗衫,外面套着代表志愿者身份的红马甲的昌德松,被小学生围在中间。他向孩子们讲起了院上镇花园头村的老百姓如何团结一致抗敌的故事,英雄儿女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展现了抗日救国、赴汤蹈火的民族气节,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退职不退休,离岗不离党,昌德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定义。他手机里塞满了感谢短信。“爷爷嘱咐的话像指路明灯一样,让我们朝光明的地方驶去。”家里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证书也有厚厚一摞。面对荣誉,他很不好意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昌德松这位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准“90后”老党员,提到如今过上的幸福生活,分外感念无数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他寄语“90后”青年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党员入党的时候感情很真挚,退休以后对党的感情就变淡了。青年党员要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