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时代思考

2021-09-05 08:02任辰洋
世纪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新时代

任辰洋

摘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是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内在要求。立足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是巩固意识形态、凝聚思想共识、实现铸魂育人的需求。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思想文化、法治宣传、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着力在“实、活、新”上下功夫,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深入探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当代价值,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68-06

一个民族的繁荣强盛、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武装了全党,教育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愈发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是指让马克思主义思想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成为广大民众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为指南,真正使其为民众所知、为民众所信、为民众所用。加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就必须完成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时代应然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需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紧跟时代步伐,直面时代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新境界。

(一)巩固意识形态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度重要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万万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当今国内外环境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意识形态呈多元化发展,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日趋隐蔽化,国内对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一些消极、被动现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造成了不小冲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最高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更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便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局势。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意识到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只有让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失去生存的土壤,从而真正做到守土有责”[1],巩固党的意识形态主阵地。由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全党全民,不断把其推向大众、推向实践,使之真正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明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有力思想武器,为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凝聚思想共识的时代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迈进新时代,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在当今全球化视野下,国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呈现新发展态势,国内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等问题频现,“如何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多样价值观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多变思想格局中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迫切需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巩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心。思想共识的凝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就“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3]。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既要把学、悟、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更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精神境界、锻造修为品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同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使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号召全民朝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行,激发全民内生动力,努力画出更大更好更稳更切实际的思想同心圆,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实现铸魂育人的时代需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铸魂育人工作。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铸魂育人工作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时代要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要准确把握新時期铸魂育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引领育人工作,使新时代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只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科研、进媒体、进网络,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促进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培育时代新人,铸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之魂。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走进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基础性、前瞻性任务,务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文中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思想文化、法治宣传及生态文明等四个方面展开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人民大众所普遍认可和广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一)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广大民众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基础之上,保持政治定力,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去贯彻落实,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由于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屡禁不止,不同程度的信念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出现松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政治信仰缺失;其次,要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武装,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民的政治必修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人们,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讲清马克思主义立场,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人学懂、弄通、做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国家各族人民秉持共同理想信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思想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具体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习惯等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持久力量。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集多种文化之所长,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文化阵地。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涵了“仁爱民本”“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念、开放特质、实践精神等不谋而合。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取精华、弃糟粕,坚持守正创新、超越自我,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其次,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而产生的,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真实再现,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在内的伟大精神。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全面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践行者。最后,加强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社会氛围。思想文化教育属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教育性功能,以多彩鲜活的思想文化代替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使广大民众切实接受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

(三)法治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5]新时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必要手段,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断以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坚持依宪治国,加大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深入人心、落地落实。二要坚持以德化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融入法治建设,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法治走向良治善治。三要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6]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积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学法、用法的模范作用,增强法治教育效果;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权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教育的普法环境。

(四)生态文明教育

当下,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保护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为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科学方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当作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切实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传播与落实。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前提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融合,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牢牢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崇和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意识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养成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加快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制性、规范化。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依赖者和守护者,不要过于陶醉在“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幻想之中,而是要勇于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竭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好人们共同的美丽家园,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大美中国,积极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不断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依托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整体效应。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理论要充分展现其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为大众所了解、认可和使用,如果只是空谈一时或束之高阁,那必定不会发展长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实现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长远发展,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在“实、活、新”上下功夫。

(一)宣传教育的内容要“实”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狠抓实际、狠抓落实、狠抓高效。贴近实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要立足于当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照新时代中国建设实践需求,肯定成就、正视问题。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不能凭空捏造、脱离实际,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二要把宣传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防止出现有些宣传教育内容不切实际、自吹自擂、缺乏说服力的情况。贴近生活,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入基层百姓的日常当中去,展现日常生活中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事例,鼓励、带动更多身边人去传播、去学习,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日渐成为大家离不开、丢不下的“生活必需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如火如荼。贴近群众,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植根于群众,更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宣传内容要兼具人性化和实用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发挥自身的强大力量,只有正视民众的思想现状,听取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才能说服群众,并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信、为民所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实际生活、深入人民百姓,使其往深处走、往实里走、往民心走,将宣传内容转化为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自觉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宣传教育的形式要“活”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要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既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又要满足不同受教育群体的理论学习诉求,确保宣传形式高质有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要坚持分众化、针对性、通俗化,根据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场地等不同,分类分级分区开展精准化宣讲教育,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语言形式。一是组织形式上要坚持对症下药、寓教于趣,改变机械单一的传统方式,灵活运用“乡村大喇叭”“宣传大篷车”“电影下基层”等形式,组织多种宣讲团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以喜闻乐见、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群众在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大众。二是语言形式上要多用口头语言、群众语言,采取通俗易懂、直白意赅、生动活泼的“民言民语”,融入地方语言特色,拉近与地方群众的距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构建快捷的大眾传播话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然而,由于民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力、接受力高低不一,故在宣传形式的选择上应有所区别。宣传形式既要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使深奥精微的理论生动化、大众化、口语化,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搞懂、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抵制低俗宣传,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反低俗、反庸俗、反媚俗”的宣传形式。

(三)宣传教育的载体要“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所需传播媒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强的创新性。“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8]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就要以互联网高新技术为支撑,迎合全新宣传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拓宽宣传平台。首先,及时搭建新型宣传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牢牢占据网络宣传教育高地,维护网络生态安全,打造权威、正面的“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门户网站、直播等媒介,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其次,不断创新传统宣传载体。实现传统宣传媒介的转型升级,破除阻碍传统媒介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变传统媒介封闭、单一的传播模式,积极调动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宣传栏等传统媒介载体在品牌知名度、专业运作机制、内容生产力等方面的优势。最后,构建融合宣传载体格局。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发展,实现全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交互、情感互通,打造集图片、文件、音频、视频等一体化的宣传产品,不断壮大主流媒体队伍,坚持以立为本、力破并举,立正能量、主旋律,破负能量、消极声音,全面利用《人民日报》、人民网、微博、“学习强国”APP、“中国网”抖音、“中国网”喜马拉雅FM等媒体,做大做好做强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得更广、更深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12.

[2]  郑水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J].红旗文稿,2018(22).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0.

[5]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2.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8]  习近平.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15-12-27.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新时代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