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眼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最接近“世界末日”的时刻。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从故纸堆中被发掘出来,这一思维定势有所动摇——最危险的年份并非1962年,而是1983年。
美国以挑衅宣示强硬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交,全球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开始在欧洲部署SS-20弹道导弹,并入侵阿富汗;1981年9月,声势浩大的“西方-81”军事演习让整个西欧战栗。
新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决心扭转局面。
美国在军事领域的行动强烈地刺激着苏联人的神经。“星球大战”计划被解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打地基,五角大楼部署“潘兴-2”和“战斧”导弹的决定更令莫斯科如临大敌。1983年3月,3个美军航母战斗群携40多艘战舰、300多架飞机,在苏联堪察加半岛外海耀武扬威,6架美军F-14战斗机突然飞越南千岛群岛。这些持续不断的挑衅使苏联日益愤怒和紧张。
1983年9月1日,苏联国土防空军将误入本国领空的大韩航空007号航班击落,269人遇难。不到一个月后,世界就迎来了一场危机。1983年9月26日深夜,苏联的预警系统发现美国射来了5枚核导弹,战争一触即发。万幸的是,当晚的值班军官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足够冷静,他怀疑系统出了错,不肯反击。真相很快被查明:苏联卫星把云层反射的阳光误认为导弹。这是冷战年代美苏摩擦的一次高潮,但不是最后一次。
1983年10月1日,五角大楼制定了“6号统一作战行动计划”,旨在摧毁5万个苏联关键目标,并首次将苏联领导人列为核导弹的打击对象。10月25日,“冷战”再度擦出火花,美军悍然入侵加勒比岛国格林纳达,这是朝鲜战争后美国第一次用军队直接打击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的一系列动作,早已把苏联人紧张的神经,逼到趋近“非理性”的边缘。
西方军演,东方备战
1983年11月20日晚,当超过1亿美国人收看美国广播公司的美剧《末日之后》时,几乎没人知道,现实和剧情如此接近。当时,差点儿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北约“神箭手83”军演刚刚结束一周。
“神箭手83”于1983年11月2日拉开大幕时,苏联情报机构迅速监测到北约的异动:第一,北约的核力量进入最高警戒状态,美国本土更是有史以来首次进入一级戒备状态;第二,北约在军演前采用了极难破译的新型密码,美英两国的加密通信频率大幅上升;第三,美国军事基地出现了持续约1小时的“无线电静默”。
在苏联领导层看来,这些看上去简直是战争的倒计时。整个东方阵营动员起来。北约情报部门观察到,苏联第四近卫航空集团军在东德和波兰的基地处于最高戒备状态,能挂载战术核武器的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停在跑道尽头,机组成员坐在驾驶舱里枕戈待旦。苏联北方舰队的舰艇陆续驶离军港;同时,苏联悄悄地给最强大的武器——至少300枚弹道导弹灌注了燃料,只要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即可点火。苏联领导人还向华约各国发出警告,直言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很高”,并命令战略核潜艇进入靠近美国海岸的发射阵地……
“冷战的最后一次阵痛”
有关这些情况的报告传至北约的决策层时,没有引起任何不安。情报分析人员和军事专家无法相信蘇联会认真考虑开战。随着一些高级特工的密报陆续传来,西方各国才认清事态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还好,噩梦并未成真。很快,雪片似的外交电报从华盛顿飞向莫斯科,一再保证“神箭手83”真的只是一场演习。里根派总统顾问布伦特·斯科克罗夫特前往苏联首都,当面保证美国“永远不会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犹如戏剧般,1983年的核战争危机开启了东西方缓和的序幕,正如总统外交情报咨询委员会(PFIAB)在报告里所言,那场危机是“冷战的最后一次阵痛”。
(摘自《青年参考》 袁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