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的棉花生产总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您知道是谁亲自深入基层连队,来到风沙肆虐的田间地头指导战士种植兵团的第一块棉田的吗?他就是陶峙岳上将。
解放军原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驻地的小拐垦区,位于玛纳斯河下游,准噶尔盆地西侧,1950年前是荒无人烟的戈壁,从来没有种植过棉花。但是,七十四团卫生队勤杂班的几个小战士就是不信邪。1950年春,他们从团长手中接过来之不易的十几斤棉种进行试种,决心在这戈壁荒野种出洁白的棉花。
4月中旬,战士们在驻地旁边选中了一块地势较高的沙包地,他们铲除芦苇、草根,开出二三亩的试种地。通过10多天的努力,战士们惊喜地发现,嫩绿的棉苗破土而出——小拐垦区第一块棉田诞生了。棉苗成功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战士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试种棉花的初步成功,坚定了这几名小战士的信心,他们更加精心地呵护这块被寄予厚望的棉花试验田。
8月初,听到消息的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来到小拐垦区实地调查研究,他兴奋得顾不上吃饭休息,直奔棉田查看棉花长势情况。他看到棉株粗壮,棉叶宽大肥厚,青枝绿叶间开着白的、黄的、红的花朵,有的花朵已经发育成棉桃,棉田长势喜人。他兴致勃勃地从棉田这头走到那头,又从棉田左边走到右边,拨开茂密的棉株,认真地数着棉花开花结桃数量。他高兴地对战士们说:“花见花,四十八。从开花到吐絮需要48天,现在离9月下旬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还来得及。同时,霜前成熟的棉桃,霜后还可以吐絮。”
这时,卫生队勤杂班班长来到棉田汇报棉花种植情况,陶峙岳亲切地拉着他的手坐在地头,仔细询问他们种出棉花的方法。班长紧张地搓着手,腼腆地介绍了他们所谓的“满天星棉花种植法”。这种种植方法就是在开出的荒地上由西向東挖出小坑,由东向西撒下种子,然后用耱子把地耱平,10多天后,温度适宜时棉花就出土了。陶峙岳听了这位班长的棉花种植经验后说:“我觉得采用撒种的方式种植棉花太原始,既浪费种子又不便管理,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你们明年再种植的时候,能否像种玉米一样,采用点播的方式,并适当控制播种深度?我回去后一定尽快向农业专家和内地棉区的老农请教,一旦得到好的种植经验就告诉你们。”当年秋季,在卫生队战士们精心管理下,小拐垦区第一块棉田获得了收成,虽然产量不高,但开创了新疆准噶尔盆地种植棉花的历史。
小拐垦区第一块棉田试种成功,为新疆和兵团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3年,在陶峙岳的直接关怀下,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兵团的棉花生产有了更加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兵团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并大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