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岷山-横断山北段,拥有不少共同点,比如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是多条重要江河的发源地……它们多样化的植被类型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物种,物种垂直分布特点显著,是研究生物起源与演化等课题的重要区域。
喜马拉雅:南坡叶常绿 北坡冰塔林
高高的山峰、面积广阔的高山草甸、潺潺的溪流和茂密的森林,是喜马拉雅山复杂环境的写照。喜马拉雅是一个梵语词,意为“雪之住所”,它是除极地冰盖以外最大的冰体,成千上万的冰川,形成了巨大的水银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著名的国际河流都流经该地区,这里也被称为“国际水通道”。
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它分布在青藏高原南缘,是我国西南重要的地理屏障。该地区地处亚热带纬度(北纬28~30度),但海拔高,所以这里的生物种类能适应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它南临恒河平原,主体处在热带森林和青藏高原两域的交汇地带,从低地到高山依次发育着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起源与演化、地质地貌、气候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地域。我国把喜马拉雅东南部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总面积为208551平方公里,涉及西藏自治区南部的21个县级行政区。
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环境对比强烈,南坡被湿润的山地植被所覆盖,北坡却分布着半干旱的草原群落,反差颇大。这里的草原又不同于欧亚大陆典型的针茅草原,其特点是以蒿属植物为主,有时混生针茅。在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伟壮丽、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如金字塔、如高耸的城堡、如刺向蓝天的宝剑。
在优先区域内,东段环境尤为特殊。此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像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绿色门户,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高原提供了通道。在青藏高原上,大峡谷是最大的水汽通道,峡谷南段的年降水量有4000毫米,北段也有2000毫米,非常湿润。大峡谷之外是荒山秃岭、雪山高原,翻过山口进入大峡谷地区,便是另一番景象。谷底是奇花异草、低河谷热带雨林,山坡上长着温带常绿阔叶林,峡谷高处长着松柏等寒带的针叶树,可以说是垂直的自然博物馆。青藏高原60%~70%的生物物种集中在这里,是西藏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茂密的森林、灌木丛和草甸间,还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
全球最大黑颈鹤越冬地
优先区域还有另外3个国家级保护区,分别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冬季气候温暖、有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加上大量遗留的青稞、小麦以及草根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逐步成为黑颈鹤越冬的理想家园。每年10月中旬起,黑颈鹤都飞到西藏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越冬,成为西藏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黑颈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高原特有鹤类、世界濒危物种,因头顶裸露处呈暗红色,前颈和上颈腹面披以黑色羽毛而得名。目前西藏黑颈鹤总数超过8000只,占全球总数的八成以上。区内还有雪豹、盘羊、胡秃鹫、玉带海雕、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交界处,与地处珠峰南坡的尼泊尔萨迦马国家公园同为世界上最高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主要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地高山生态系统。据初步调查,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348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蕊木兰、水青树、西藏延齡草等。区内珍稀野生动物有:熊猴、长尾叶猴、狼、赤狐、藏狐、棕熊、黑熊、小熊猫、黄喉貂、香鼬、小爪水獭、短尾狸、丛林猫、兔狲、金猫、豹猫、猞猁、雪豹、西藏野驴、野猪、喜马拉雅麝、赤麂、藏原羚、鬣羚、斑羚、喜马拉雅塔尔羊等。据不完全统计,区内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资源达50多科160种。
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藏南林芝地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山地常绿阔混交林和云南松林两种森林植被类型,被誉为生物资源“基因库”。察隅降水量大、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西藏的“江南”之称,丰富的食源吸引南来北往的动物种群在此云集。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保护区的建立,使众多生物物种所含的遗传基因得以保存与发展。
横断山北段:大熊猫近半数栖于此
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过渡地带的岷山-横断山北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岷山-横断山北段因为分布着丰富的濒危珍稀特有物种,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是最需要优先保护的区域之一。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四川省西部、陕西省西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优先区域总面积为83190平方公里,涉及3个省的42个县级行政区。
岷山山系位于横断山脉的东北端,是典型的褶皱山,地质史上一次次因板块挤压而兴起的造山运动,使岷山拥有众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它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甘肃南部,南与龙门山、邛崃山相连,至峨眉山止,绵亘700多公里。岷山西麓陡峻,气候干寒,东麓较缓,气候湿润,是长江上游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等滋养天府之国的大川的本源。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青藏高原3个气候区的交汇过渡区。
幽幽森林、青青翠竹,岷山-横断山北段养育着稀世生物。这里的植被区系属于横断山脉区系向华中植物区系的过渡区系。多样化的植被如亚热带常绿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和高寒灌丛草甸等,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小气候、隐蔽场所、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动物物种亦随之而多样化。
以岷江为界,岷江以东区域,是岷山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地区,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均分布在这一区域,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岷江以西地区,由于干燥少雨,是许多保护动物不适宜生境,因而保护动物分布较少。岷山地区有我国野生大熊猫40%的种群和46%的生境,是保护大熊猫最重要的区域。
第四纪冰期对岷山山系的影响轻微,使当地保存了不少古老孑遗和我国特有的动物,如两栖类有山溪鲵、岷山蟾蜍等14种,爬行类有草绿攀蜥、北草蜥等6种;鸟类有雉鹑、蓝马鸡、山噪鹛等24种;哺乳类有少齿嗣鼹、甘肃鼹等27种。
统计资料显示,峰峦重叠、河谷深切的岷山地区,已知的植物种类超过4000种,特有种繁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种以上。优先区域内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保护重点为紫果云杉林、鱼鳞云杉林、云南松林等生态系统以及圆叶玉兰等重要物种,另有441种已知的陆栖野生动物。
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有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的龙溪—虹口、白水河、小寨子沟、雪宝顶、蜂桶寨、王朗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珙桐、连香树等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雪豹、牛羚、白唇鹿、金丝猴,以原始暗针叶林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冰川的独特地质地貌。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黑颈鹤及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
岷山旅游开发需节制
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汉中市宁强县,主要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是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自然景观区,该保护区是甘肃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學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的交汇地带,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是西部天然生物物种的重要基因库。保护区内有独叶草、紫斑牡丹等31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林麝、梅花鹿、雪豹、豹、云豹等15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地处洮河中上游,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加强对该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对稳定黄河水量、维系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内,旅游开发、公路建设、水电开发等发展很快,与长期以来的农业、畜牧业、薪柴利用等相互作用,对该地区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生物的生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必须严格控制岷山旅游开发等活动,才能有效保护岷山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生境。
(本栏目文字均来源“环保科普365”公众号,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