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嬗变

2021-09-05 18:19刘文涵
美与时代·上 2021年7期

摘  要:第三媒介时代催生了沉浸媒介。沉浸媒介的体验式、共创式等特征推进了其理论实践的进程及其在艺术展览中多层次的演变,推动了艺术展览形式、观展方式、创作理念、传播形式的演变。以典型的具体艺术展览为依托,可初步探究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嬗变。

关键词:沉浸媒介;艺术展览;雨屋

一、“沉浸媒介”理论及影响

(一)“沉浸媒介”理论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大众在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之前已经历了以少数精英与知识分子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点对面单向传播为特征的“第一媒介时代”,以及以互联网等新媒介为代表、没有传播中心、以人人都可参与的双向传播互动为特征的分众时代即“第二媒介时代”[1]。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李沁提出“第三媒介时代”,即以泛在网络和大数据为物理基础、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泛众传播时代。沉浸传播广泛应用于媒体、艺术、科技、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第三媒介时代新出现的媒介科技形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技术本体、客体、过程、知识和意志等,而且也是媒介本身,是新生代的媒介,具有使人进入沉浸状态的特质,这种媒介形态被称为“沉浸媒介”。

沉浸媒介[2]是所有媒介形态和内容的集大成者。从传播技术看,伊尼斯和麦克卢汉都提到,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媒介,代表了某种技术水平,并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配合(Innies,1950,1951;Mcluhan,1964)。第三媒介时代也有其对应的媒介,即沉浸媒介。沉浸媒介基于沉浸传播的语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形态。沉浸媒介的出现,带来了对媒介概念的重新定义。

(二)“沉浸媒介”的影响

当前在沉浸传播媒介下的新闻资讯中,专业媒体人与自媒体人、打赏者和吃瓜群众这三类人一起,构成了一个合作生产群体,“受者”与“传者”的界限开始消逝,人们超越时空地参与新闻报道。在智媒时代下,自媒体行业兴盛,媒体与商业模式结合下的媒体直播带货形式盛行。在这样一种资讯传播的过程中,观众参与打赏或购买,与媒体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新闻关系网,资讯开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与观众随之产生的互动形成一个循环。

沉浸媒介对广告业及品牌营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开始依托第三方购买者进行宣传,比如自媒体博主的种草、明星带货效应等。品牌逐渐采用传统营销与沉浸媒介下的广告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来适应当下沉浸传播时代的特色。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也逐渐从纯粹的VR游戏体验店,衍生到数字零售空间及线下品牌店铺。为了便利一些时间有限、换衣不便的人群,有些品牌店铺引进了虚拟试衣设备,上面根据使用人的身型出现相应的试衣效果。而彩妆品牌引进的虚拟口红试色机器,避免了多人试色同支口红可能出现的卫生安全隐患,在满足顾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使大众的选择更加多样与便利。

最早与沉浸媒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应是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英国,被叫做“浸没戏剧”。名为Punchdrunk的英国剧团,很早就接触并实践了这种新的沉浸式演剧形式,该剧团会使用多种方法让你忘掉身为何人以及身在何处,他们的想象力让人折服与敬佩,并因为成功被效仿。不难看出,沉浸媒介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身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从而整个人专注投入进去。前几年也出现了沉浸式电视节目,例如《幻乐之城》,参演嘉宾进入沉浸式的现场布景中完成歌曲的演绎,形成一种视觉性的效果。有的嘉宾互动形成mv形式的视觉呈现,还有嘉宾互动形成电影、纪录片般的效果。不同的人与相同或不同的布景呈现不同的视觉体验,这也是“沉浸式”体验的神奇之处,这种互动的多样性,引发了观者对此的新鲜感和好奇。沉浸媒介的出现毋庸置疑会对传统媒介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其应用带来了各领域发展的新路径,其于各领域的实践运用一直在积极的推进中。

二、“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多层次演变

沉浸媒介是一种强调虚擬与现实自由切换的空间符号,具有多感官性。它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模拟真实世界中的物理反应,打破虚拟和现实的次元壁边界,进而让信息主体与客体进入虚拟与现实一体化的感知氛围,通过“虚实相生”真实、生动、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信息,并赋予信息主体多层次感官体验。沉浸媒介在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将打造更加具有沉浸感受的艺术展览氛围,让观众与展览融为一体并成为展览的一种构成元素。

(一)艺术展览形式的转变

沉浸媒介的“体验性”特征转换为沉浸式展览中的“互动体验”形式,推进了艺术展览的形式转变。“互动”是指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分为感官互动、情感互动和智力互动。这里所讨论的互动体验,具体是指观看展览时人与人、展品与空间、人与展览空间三者的互动或影响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目的是通过展览形式更好地实现三者的结合,达到三者的友好交流和良好的信息传播,形成一种新的展览形式——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展览相较其他展览,更容易形成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或者形成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其说沉浸式展览具有互动与体验特征,不如说这种沉浸式的展览形式更好地实现了观众与展品及整个展览的融合,使得参观者真正的深入到展览中,不止观看、欣赏,还形成一种参与感。互动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达成,体验体现于观者与展品互动而实现的实践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

(二)艺术展览观展方式的转变

沉浸媒介的“共创性”特征增添了艺术展览形式变革中的趣味性和参与性。2019年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中,一些装置艺术作品与VR技术相结合,形成人脸识别与创作结合的形式,让人脸成为装置作品的元素,循环播放元素与原视频合成后的作品,观展者融于展览,趣味性十足。全国多家博物馆开始应用VR看画技术,使得有些不能近观的国际名画,可以实现观众的近距离甚至高清放大的观摩体验。由此可见,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展览形式以及观展方式都出现了形式的改变,一方面体现在观展的新形式为观众实现欣赏艺术展的最佳效果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VR、数字技术融入艺术展览当中,结合形成新型沉浸式展览形式,推动艺术展览形式多元化发展。

(三)艺术展览创作理念的转变

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创作理念致力于构建“关系网”,营造人与装置的互动,增强个人与群体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打造沉浸体验和互动体验,以实现共创作品。这类展览带来的不止视觉上的体验,还包含听觉、嗅觉等各方面的多重感官体验。传统的艺术往往立足于追求艺术形式本身的完美表现。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形式是一场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边界模糊的实验,同时也是一次将艺术家和观众身份边界模糊的大胆尝试。

(四)艺术展览传播形式的转变

沉浸媒介时代下,一切皆媒介,观展者在观展的过程中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第三媒介时代之前,艺术展览的宣传和传播多以前期宣传为主,其主要形式有海报宣传、公众号资讯宣传、艺术圈人士的宣传等。但在第三媒介时代,展览的宣传和传播形式不再局限于前期的宣传,展览开始至展览闭幕的宣传都在一直跟进,无处不在地传播展览信息、接受观展用户的反馈和评价信息。而传播的主题也不再只有展览作品,可能是展览中装置与展馆的布局,可能是展览中观众与展览的互动,也可能是展览中展览者所收获的体验感受。

三、沉浸媒介应用下的艺术展览嬗变的具体案例

(一)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形式演变的具体案例

1.营造虚拟空间

沉浸媒介下衍生出了许多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结合创作的艺术团队。近年来,随着智媒时代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基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互动式体验日趋流行。2015年艺术团队兰登国际(Randomlntemational)的新媒体装置作品《雨屋》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雨屋》的艺术团队兰登国际创立于2005年,致力于当代实验性艺术创作。他们以科学为材料,将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崭新方式,设想通过沉浸式艺术装置实现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互动、陌生人与陌生环境的互动。并以人为中心,从而在这个互动中引发观众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现象的思考。

这次的《雨屋》装置作品,在150平米的空间中运用了3D摄像头装置,人工模拟出真实的下雨环境。该装置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和后台实时运算技术,在感应到观众的时候,使雨停止,其他的时候使雨持续落下,人们可以在雨中随意走动而不会被雨水淋湿,从而呈现一种人在大雨中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幻觉与真实并存的氛围。

《雨屋》中的观众作为“沉浸人”,是技术捕捉的主体。在展览中既是被动的关于下雨信息的接受者,也是避开下雨情景的信号发送者。在沉浸传播下的艺术展览中,展览信息不再是传播的中心,人是中心,展览空间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或主动或被动地与人进行互动体验和成品共创。

2.打破展览与展馆的边界

2019年3月23日,teamlab团队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推出了《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展览。Teamlab团队创立于2010年日本东京大学,是一个由艺术家、动画制片、计算机人才等400人组成的跨学科超技术的艺术团队。团队致力于数字艺术的新形式创作,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让新媒体技术与观众产生互动,创作出一种极具想象力的沉浸式体验的新媒体艺术。

Teamlab常利用数字投影技术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虚拟场景,作为一个沉浸的虚拟空间。这是观众接触信息及传播信息的总体空间,包括虚拟空间的语言、声音、影像等信息符号,也包括物理空间的建筑、人等信息符号,它们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形成并传达具有意义的信息。

《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作品,通过投影技术在油罐展馆内部的空间中创造一个从天而降的巨大瀑布,超越了作品间的界限,与其他的作品相互影响,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叠加延展无穷无极,成为一种进化的无边界空间。其中,水流与花融为一体,有水的地方就有花的盛开,但若是没有人在水流处,便不会开花,花朵会随着人的出现而盛开,与水流交相呼应。而若是观者站在水流处,水流会避开人所处的位置,从其四周经过,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互动。自然为人类创造环境的同时,观众也产生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的思考。

(二)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创作理念嬗变的具体案例

1.从注重视觉效果向注重互动体验理念的转变

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装置的互动。以往的传统展览最忌讳观者触碰展品,对展品造成破坏。绘画形式的作品往往是在作品完成的情况下在美术馆展出。人与作品的互动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不需要观者对展品再进行改進。而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与传统展览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这类展览需要人与作品进行互动,因为展览中的装置算是一种半完成的作品,在科技与艺术融合后,若没有人的参与则不能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比如,2018年上海昊美术馆展出的莱安德罗·埃利希的《虚构》展,展览通过具有“错觉”意味的大型装置,引发观众对其中虚实关系的好奇。受到埃利希201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同系列《所见及所信》展览的影响,上海的展览刚一开幕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与展品拍照互动。一是感受埃利希错觉艺术的新奇,二是通过与展品的互动,感受自身融于其中的奇妙体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装置作品《建筑——上海钟楼》,是埃利希“反射的视觉幻象建筑”系列的最新版本,同时也形成了观众与上海城市建筑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通过照片、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观众与作品间的互动场景,将其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通过这一系列展览可以看出,沉浸媒介下艺术展览的创作理念,不仅是对其落地的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也是关于艺术作品与观众有效互动的新思考。如何将观众融入于展览,使其成为其中的一个元素,也逐渐成为这类艺术展览与传统艺术展览最显著的区别。

2.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无边界融合

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致力于打破作品的边界,一个装置与另一个装置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但也各自成型。比如,《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花与人,不为所控却能共生》两件装置,一个定位为瀑布水流的类型,一个定位为花朵盛开凋落的类型。装置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寓意,但又共同构成一个新的装置。水粒子作品中的瀑布水流对花朵的盛开和凋落都造成了影响。在这里,装置会与人互动,受到人的影响,也会受到旁边装置的影响,共同形成一个具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大型装置,也实现了作品无边界。传统展览中,一般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会对作品周围进行布置。例如展出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往往会在周边布置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沉浸媒介下的艺术展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装置与装置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沁.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63-67.

作者简介:刘文涵,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