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玲
语文阅读课作为一门生动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程,承载了更多启人心智、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使命。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有效地设立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呢?在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氛围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
一、走入情境,教师先行
所谓情境,就是指人们能够通过直接感官得到的具体的某个场景。情境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设定的某个场景融入感情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设计的情境不能感动自己,那又怎么能感动学生呢?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范围甚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但这其中的许多篇目,并不是小学生熟知的。所以,要想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教师就要在授课时率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再经过加工完善传递出来。著名的小学语文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曾提到:“情境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想要备好课就必须反复阅读教材,必要时还需朗读教材。”可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目标、品读文本是多么的重要。
比如在《掌声》的备课中,当我读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每次上课前,她都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时,我仿佛就在英子的身旁,看到了她的自卑与无助。在文言文《司马光》的备课中,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群儿戏于庭”的热闹,感受到了“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张,想象到了“众皆弃去”的慌乱。在简短的文字背后,我读懂了年幼的司马光是多么了不起。
教师只有进入了角色,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设计出使学生也能产生相应情感共鸣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情境,师生共融
在教学活动中,仅仅只有教师产生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寻求最佳的进入情境的手段,转化情感体验,达成课堂上的师生共融才是关键。
比如,讲《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三自然段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太阳的动作、颜色、形态变化来感受它的奇妙。学生十分熟悉太阳, 但他们不一定能留心观察到这些细微的特点。通过图片再现情境,也许会更直观一些。所以制作课件时,我会在这一段的旁边,配上一张清晨太阳的图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能够感觉到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随后我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阳?”这时学生的回答,要么局限在图片上,要么无话可说。于是,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首先,我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只读文字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太阳?”然后,学生互相交流。接着,我播放各种角度、不同地点的清晨太阳的图片,再配上音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指导朗读:“同学们,这正是清晨的太阳给予我们的奇妙。来!让我们一起到山坡上、大海边、云海中去寻找这美丽的太阳吧!”最后,再让他们分享自己眼中的太阳。这次,同学们的回答就变得丰富了。
三、凭借情境,拓展提升
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方法、拓展视野、提升创造力,因此,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学了《剃头大师》,学生学会了怎样走近人物,感悟人物内心;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学生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有多美,也愿意主动拿起笔写写自己的家乡;走进“传统文化”单元,看到了《纸的发明》、走过了《赵州桥》、欣赏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畫》,学生也想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山水有界,教育无疆,教育的思考者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