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雄 李灿辉 廖粤贵
(江门市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其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且恢复慢,加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关节僵硬,影响髋关节活动度。针刺作为中医康复特色疗法,已被证实可增强肌力[2-3],但其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疼痛及下肢肌力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探讨针刺疗法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现选择60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诊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85±4.0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4例;手术方式:内固定术20例,髋关节置换术10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24±4.1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手术方式:内固定术18例,髋关节置换术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术后予以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疼痛护理,即术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术后摆放正确体位,促进血液循环,可缓慢牵引并用矫形器固定,缓解疼痛,并耐心听倾听患者主诉,安慰、鼓励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可根据三阶梯原则遵医嘱使用止疼药。在此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锻炼,术后第1d,可在患者家属帮助下完成股四头肌收缩训练,首先紧绷肌肉,保持10s,放松15s,连续训练200次,1次/d。术后2~3d,进行踝关节屈指训练,由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术后1~2周,可进行抬腿运动,抬高幅度<30°,保持仰卧位,进行屈膝、屈髋运动,屈曲角度<45°,之后可视患者情况逐渐增加角度。术后2周可逐渐进行站立下地、立位、髋关节伸展及立体平衡训练等,从双拐行走锻炼逐渐过渡到单拐行走锻炼,直至患者独立行走。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患者取仰卧位,取足三里、阿是穴、血海及太冲穴,以捻转手法进针,得气后连接G6805-2型电针仪,刺激频率为2/10Hz,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通电时间15min,刺激频率从低频至高频,以患者感受到酸、胀、热等感觉或出现肌肉节律性收缩为宜。
1.3 观察指标:①疼痛程度:于术前、术后3d、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评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4];②下肢肌力:于术后3d、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采用Lovett肌力分级评估,无或可感觉肌肉收缩为0级;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为1级;消除重力姿势下能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为2级;可抗重力,并能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但不可抗阻力为3级;可抗重力,并能进行一定抗阻力运动为4级;能抗重力,且能充分抗阻力为5级。计算下肢肌力达4级及以上占比;③髋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3d、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检测前屈(130°~140°)、外展(30°~45°)、内收(20°~30°)、后伸(10°~15°)、内旋(40°~50°)及外旋(30°~40°)6个活动方向的活动度总和;④生活质量:于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评估,量表包括8个维度,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活活力、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5]。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d、出院当日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s)
?
2.2 下肢肌力:术后3d两组下肢肌力4级及以上占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4级及以上占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下肢肌力对比[n(%)]
2.3 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3d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髋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髋关节活动度对比(±s)
?
2.4 生活质量: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
常规康复干预根据患者情况,利用力学原理,经患者自身及康复医师辅助操作,并借助器械力量或肢体自身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改善局部或全身功能[6]。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予以康复干预,通过早期肌肉、关节被动及主动锻炼,活动未固定关节,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研究表明,早期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7]。由于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时间长,导致部分患者难以坚持,影响康复训练效果。为进一步促进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临床多需联合其他方法干预。
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李世强研究指出,针灸电刺激通过刺激人体神经或肌肉,可促进肌肉收缩,提高肌力。中医学认为,髋关节骨折后筋骨受损,气血受阻,加之手术作为有创操作,加重机体气血损伤,造成血淤不散,引起经络闭阻,肿胀疼痛,故临床应以行气活血、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本研究取足三里穴、阿是穴、血海穴及太冲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主穴之一,主治下肢痿痹,其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阿是穴与脏腑组织及经络密切相关,《千金方》中有云,“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故针刺阿是穴,可缓解疼痛。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经所生之血皆聚于血海穴,针刺该穴可化血为气,运化脾血,其可缓解膝股内侧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海穴可改善血液粘稠度及凝血功能,降低血液高凝状态,起到活血化瘀作用。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其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可治疗下肢痿痹。针刺上述穴位,共奏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3d、出院当日VAS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疗法可短期内减轻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究其原因推测是针刺通过行气活血,促进血肿吸收,祛瘀止痛而缓解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下肢肌力4级及以上占比及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疗法可提高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下肢肌力及髋关节活动度,分析原因是针刺结合电刺激,在一定强度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下,可刺激肌肉,促进肌肉运动,使其模拟正常自主运动,从而改善肌力及肌群神经功能,从而促使患者尽早进行自主活动,提高髋关节活动度。由于患者下肢肌力提高,髋关节活动度增加,加速其康复,继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6个月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刺疗法可缓解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下肢肌力,髋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