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华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幼儿园教学中提问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出色的发问,能够引领幼儿探索知识,获取经验。因此,问题的质量以及提问的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在当前教学现状下,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欲望?笔者以小班活动《好心的小蛇》课堂教学为例,剖析教师的提问,分析提问存在的问题,着手改变提问方式,从提问上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现象描述:
片段1:小班绘本《好心的小蛇》中,一开始老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小动物要过河。孩子们都能说出小蚂蚁、小蚯蚓、小老鼠……老师提问:“小蚂蚁是怎样的?小老鼠是怎样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问题开始描述各种动物。
当图片出示小鸡时,小朋友有了争执,有的孩子说是小鸡,有的孩子是说小鸟(画面中其实是小鸡)。老师向认为是小鸟的小朋友提问:“为什么你觉得是小鸟呢?”幼儿回答:“因为我觉得是小鸟。”其他认为是小鸟的小朋友也跟着说是小鸟。
片段2:《好心的小蛇》中前面3幅图片是小蛇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座桥,小蚂蚁、小蚯蚓、小老鼠都过去了,还有小鸡没有过去。老师想引导孩子观察小蛇身体的变化,于是提问“小蛇桥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回答:“小蛇累了”,教师继续提问:“看看前面的图片,这座桥为什么变弯了?”幼儿继续回答:“小蛇累了。”
片段3:《好心的小蛇》中有一张图片是小蛇、小蚂蚁、小蚯蚓、小老鼠、小鸡要过河,引导幼儿先想想有什么办法,然后第二张图是小蛇用身体搭了一座桥,老师问:“想了什么好办法?”幼儿:“小蛇搭了桥。”教师继续提问“你是小蛇会对小动物说什么?”幼儿回答:“不用谢。”
现象分析:
1.提问随意,缺乏目的
在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老师提问的目的性不明确,与总目标无关。导致这种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对提问做好斟酌。在片段1中,教师提问:“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绘本主要表达的故事情节没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将这个问题抛向孩子后,小朋友们开始关注画面中各种动物的形态,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不但脱离了活动目标,也使活动环节显得冗长。同时,在片段1中,当孩子们在小鸡还是小鸟上有了争执时,老师向认为是小鸟的小朋友追问:“为什么你觉得是小鸟?”这个追问是可行的,但是老师追问的对象应该是认为是小鸡的小朋友,让问题直接得到解决。对于这些认知性争论,我们可以追问回答正确的幼儿,或者直接告诉他们答案,避免课堂上的思维注意力被打断。
2.提问之后,缺乏等待
在提出问题后,老师急于让幼儿回答,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较少。教师提问话音刚落,立即请幼儿回答,幼儿还没有思考好,教师以为幼儿不理解提问内容、经验缺乏或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常常采取重复提问的方法,易使幼儿失去活动兴趣。教师对幼儿认识水平把握不准,而使幼儿失去主动性。提问后教师往往希望孩子能说出自己心里的答案,有些教师急于替孩子回答。例如在片段2中,教师想引导幼儿发现小动物体重增加给小蛇的负担,看到孩子没有回答这点,就会急于讲述:“小动物重量越来越重,小蛇表情怎样了?”其实老师可以这样问:“是呀,小蛇累了,为什么这么累?”幼儿就会发现:“走过这么多小动物,小动物越来越重,小蛇更累了。”
3.提问设疑,缺乏精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提问难度最好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幼儿通过思考、谈论以及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既不能没有思考的需要,问题太过简单,又不能让幼儿难以理解,无从回答。提问要有精确的问题指向,切忌提一些“漫谈式”的问题,应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问题。问题问得太随意有可能使幼儿的观察面扩充到无效的信息上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观察重点。在提了前一个问题以后,教师要为幼儿建立一个思考的阶梯,让幼儿的思维在这个阶梯的坡度向上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在片段3中,当老师提问:“你是小蛇会对小动物说什么?”幼儿这时都说:“小蛇说不用谢。”老师这时质疑:“都还没过河,怎么谢?”老师的质疑非常好,能引导幼儿推断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老师的质疑可以更精准些,可以提问:“小蛇用自己身体搭了一座桥,可是小动物都还没有过河,它会说不用谢吗?”小朋友继续开始自己思维的思考与追踪。
教学策略:
1.善用猜想式提问
在绘本活动中,通常幼儿的关注点会被绘本中的画面所吸引,教师不妨借机请幼儿猜测故事中的重要事物以及情节等。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分析、判断、归纳,从而寻求最佳答案。诸如此类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表达。例如在绘本《我的幸运一天》中,可以引导幼儿先看封面上流口水的狐狸和笑眯眯的小猪,提问:“什么叫幸运?”并让孩子们猜想这两只小动物遇到了什么事,到底是谁的幸运一天呢?幼儿一听,马上会被这个具有悬念的问题所吸引,促使他们积极地阅读,以寻求答案。
2.多用启发性提问
启发性的提问,也就是开放的问题,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使幼儿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提问,即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的表达能力。幼儿容易被新奇和新鲜的事物吸引,在绘本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幼儿猜想故事情节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察图片,幼儿会结合自身的想象和讨论,寻求答案。这样能使幼儿积极动脑,加深对绘本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幼儿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巧用递进性提问
每一本绘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合故事和画面,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的描述,并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剖析。孩子的思维发展存在年龄差异,所以绘本教学中提问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通俗讲“小班从小往大提,中大班从大往小提”。小班的提问要从一个个小问题开始,帮助孩子搭建台阶,让孩子通过一个个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例如,中班绘本《理发店》图片1中,教师希望引导幼儿在发现一家理发店时,小动物会怎样想?她的提问是:“他们在干什么?新开的理发店,会怎样做?”这样的提问设置容易让幼儿迷惑,有幼儿回答:“叫爷爷奶奶带我理发。”这就违背了教师问题设置的初衷。可以改为“看到理发店,你会干什么?”图片2小狗进入理发店,教师提问:“你从哪里看出小狗变漂亮了?”“它做了什么动作?”“它满意吗?”这样的提問方式是从小往大提了,可以改为“小狗觉得自己发型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提问重在培养幼儿的逻辑性思维,打开了幼儿的思绪和想象,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递进性的提问,不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而是相互联系递进、层层深入,鼓励幼儿把话说完整。这样的问题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助于幼儿将原有的经验系统化,在新的刺激下得到新知识、新经验。
在以学评教的视域下,教师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要如同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幼儿思维的涟漪,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如同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撒一棵特别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