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价值

2021-09-03 01:01郝莉莉
光明中医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急性期黏度穴位

郝莉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它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凝结等,导致管腔阻塞,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也最为典型的并发症之一[1]。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3种,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那么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严重时会导致死亡[2]。本研究将对中医护理方案在预防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护理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郑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当中,选取66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7年9月—2019年9月,将其分为2个组别(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3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6.5±1.3)岁;病程4~11 d,平均病程(6.8±1.1)d;其中男性患者17例,占比51.52%,女性患者16例,占比48.48%。观察组33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6.3±1.2)岁;病程3~11 d,平均病程(6.5±1.0)d;其中男性患者15例,占比45.45%,女性患者18例,占比54.55%。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MRI诊断为脑梗死,且处于急性期;②所有患者均对研究过程认可并且知晓,且为自愿参与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②精神类疾病或者痴呆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按时按量为患者供给药物,对患者的下肢皮肤进行观察,定期按摩,鼓励患者早期运动,饮食以清淡为主。观察组患者:中医护理干预。①患者入院后第1天,对患者进行穴位的按摩,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冲、膈俞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为3 min,共按摩半个小时,每天进行2次。②耳穴埋豆。在患者的耳部,选取心、肝、脾、髓、膝、踝等穴位,找出敏感的痛点,进行穴位按压。在按压之前,采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采用生王不留行籽,选用压丸法在穴位上按压,每天进行3次,每次3 min,患者产生局部的酸麻肿胀感为最佳,双耳交替进行。③基础护理。观察患者的下肢是否出现水肿、颜色改变等,如果存在,要及时给予评估和治疗,定期为患者翻身等,及时更换体位。每天对下肢进行按摩,每次10 min,每天2次。④饮食干预。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降低食用盐摄入量。患者严格戒烟戒酒,多喝水。⑤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负面情绪占据主导作用,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安慰和鼓励患者,积极地面对病情和治疗。⑥穿刺护理。在穿刺的时候,避免在患肢侧静脉输液和穿刺置管,避免静脉内皮细损伤。选择患者的上肢静脉穿刺,尽量选取小针头,确保穿刺成功率,拔针后,按压时间缩短,避免造成局部血栓,长时间输液的患者,避免同一部位的反复穿刺。

1.4.2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彩色超声多普勒指标、下肢肿胀程度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涵盖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彩色超声多普勒指标涵盖下肢静脉和腘静脉2个部位。下肢肿胀程度采用肿胀评分量表进行评测,其中0分表示无肿胀,1分表示存在皮纹,2分表示下肢形成水泡,3分表示下肢肿胀明显。生活质量采用SF-36(简明健康测量量表)进行评测,分数越高越好。

1.4.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6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血液流变学指标、彩色超声多普勒指标的变化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检验,计数资料下肢肿胀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率(%)表示,并以χ2检验,组间对比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1 d、7 d以及14 d,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2.2 2组患者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指标对比干预前,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腘静脉的点状回声和血管内液清透发生率相差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腘静脉的点状回声和血管内液清透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指标对比 (例,%)

2.3 2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对比观察组患者肿胀0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对比 (例,%)

2.4 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9/33)(χ2=7.543,P=0.006<0.05)。

2.5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干预前,2组患者的SF-36评分相差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例,

3 讨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首先脑卒中疾病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患者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形成血栓[3]。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往往需要卧床治疗,使得血液的流动减慢,从而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那么会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大大降低。

在中医的理念当中,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瘀血”“肿胀”范畴,致病因素为湿热、瘀虚等[4],再加上长期卧床导致的血行不畅,使得湿热与瘀血互结于血脉之中,因此,中医理念当中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均要以活血舒络为主要原则[5]。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正气不足,血行无力,并且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导致血液相凝,血液循行不畅,从而出现脉络滞塞不通,因此在中医的角度和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

中医护理方案当中,选取患者的穴位进行按摩,足三里等穴位的按摩,具有补气生血、疏经通络的功效,能够有效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气血循环。耳穴压豆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心、肝、脾、髋、膝、踝等部位进行调节,研究表明,耳朵上的穴位与人体的经络相通,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生理联系,因此,对耳朵的穴位进行按压等,可以有效疏通腠理,从而促进血液循环[6]。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1 d、7 d以及14 d,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腘静脉的点状回声和血管内液清透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0分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脑梗死急性期,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急性期黏度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