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
贵州省黔西南州消防救援支队 贵州 黔西南 562400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磷、水及其他矿产资源,为煤、磷等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已探明煤炭资源量逾550亿吨,是我国长江以南煤炭资源储量最大的省份,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资源总量居全国第5位;磷矿资源量28亿吨,其中一级品富磷矿5亿吨,居全国首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87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水、煤兼备的能源资源格局,加上紧靠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华中、华南的区位条件,使贵州成为中国南方适宜的能源供应基地。
贵州省基本形成以遵义市为中心的黔北精细化工区及制酒造酒行业中心;以清镇市为中心的煤化工、炼焦化工和基本有机化工区;以贵阳、开阳、福泉三县市相连接的贵州富磷地区磷化工工业带;以贵阳市马王庙一金关地区为中心的橡胶加工区的产业布局。
一是六盘水、威赫煤焦化工基地。以煤焦化、能源化工产品为主导产品,依托水钢、盘江煤电、水矿等大型企业集团。机焦规模1200万吨/年左右。实现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焦油回收集中分离、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二是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以煤基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为主导产品,以煤基甲醇及醇醚燃料为产业链,重点发展清洁车用和民用燃料,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建设以清洁燃料为主的毕节煤化工基地。三是黔西南、盘州煤化工基地。以化肥、聚氯乙烯为主导产品,依托盘州、普安、兴仁、安龙等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现有化工企业,建设煤基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电石、聚氯乙烯等煤电化一体化项目。
以精细煤化工产品和磷复肥为主导产品,“十三五”期间,依托息烽—开阳—瓮福—清镇—织金—黔西等地的煤炭和磷矿资源,以及贵阳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整合水晶有机化工有限公司、贵阳煤气气源厂和贵州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等煤化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精细煤磷化工产品,建设以甲醇、醋酸及其下游产品的产业链,以及煤、合成氨、磷肥系列产业链,形成黔中煤磷化工基地[1]。
依托桐梓、绥阳等地优质煤炭、煤层气资源,以及习水、铜仁、道真、凤岗等地的页岩气资源,以乙炔化工产品和甲醇转化烯烃为主导产品,以氯烯烃、氟烯烃为主要产业链,实施乙炔化工向氯烯烃、氟烯烃等产品转化以及以甲醇转化烯烃为主的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贵州省化工行业发展较快,产业链延伸长,产品附加值高,已建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煤化工,氟基精细化工、磷基精细化工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占据优势,正努力向建设全国主要的磷化工、氟化工产业和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方向发展。
为摆脱煤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困境,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四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能源资源产业整合、大规模招商引资等手段,达到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目的。近些年来,贵州省煤化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宽产业幅,实现了单纯的能源开发向能源化工的转型。
表1 贵州省运行、在建、拟建新型煤化工项目
续表
随着环保、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贵州化工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向着“高精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例如毕节黔希煤制乙二醇企业为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装置,采用草酸法加氢法制备,是目前全国收率最高,相对于煤化工甲醇合成、合成气直接合成两种方法而言相对安全。又如黔南福泉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套利用磷矿资源生产无水氟化氢的企业,贵阳开阳开磷矿肥公司的无水氟化氢生产装置也即将投产(即采用磷矿伴生资源的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生产成本、能耗方面都远远优于萤石法生产的无水氟化氢),目前正在向工业级、光伏级、电子级、纳米级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并逐步在国内(湖北、四川等地)、国外(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布局推进。
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制酒行业是贵州省的特色,涵盖制曲、酿酒、勾贮、包装等工艺,生产周期长,储量大,且不同企业储存形式不同,有的采用5层立体仓库,有的利用喀斯特地貌溶洞打造储存空间,坛装形式也包括瓶装和基酒储存两种形式,风险点差异大。
一是地势因素。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表现为地面崎岖不平,峰丛、峰林、孤峰林立,导致多数化工企业厂区呈现“阶梯形”布局。二是水源因素。贵州化工企业多分散建设,消防用水按建规设计,周边天然水源少、取水困难,远程供水等大流量供水装备作战效能差,一旦发生火灾供水十分困难。三是规模园区化程度不高。贵州化工企业大都分布在山间坝子平地处,与沿海及西北地区相比,受地势地形、规划及产业链等因素影响,很难形成规模化产业园区。
一是行业防控标准空缺或相对滞后。精细化工企业普遍参照建筑防火规范进行设计建造,未充分考虑明火设置位置和装置罐区的防火间距以及消防用水量,本质安全水平总体较低。煤化工、磷化工行业普遍未设置紧急排放系统(火炬、焚烧炉),一旦发生事故,易导致装置、设备超压,直接进入失控灾情。二是消防设施灭火效能与实战不相匹配。企业储罐区大部分泡沫发生器、氮封系统安装位置错误、选型错误,事故状态下无法产生正常发泡灭火,极大地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三是企业缺乏应急操作的逆向思维。企业岗位操作人员、中控室人员对正常运行操作较为熟悉,但事故状态下如何应普遍对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思维理念,从根源上制约了企业初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一是装备配备针对性不强。以黔西南支队为例,支队现有消防车辆103辆,但在车辆结构、战斗编成、载液配比、功能性能、需求数量以及泡沫种类、比例等方面,与煤化工、磷化工、氟化工企业事故处置不匹配,难以满足初期、难控灾情的处置需要。二是灭火救援准备工作针对性不强[2]。队伍在灭火救援预案、训练科目、战法操法缺乏针对性,对器材装备操作与实战脱节,尤其对是泡沫释放压力控制、泡沫原液混合形式、半吸气型泡沫管枪、泡沫钩管、网格式泡沫发生器、充气型泡沫发生器等缓释放器具的基础操作存在明显短板。三是实战经验不丰富。近年来我省相继发生了多起石油天然气输气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但事故类型相对单一,且参战指战员多数已经离队,年轻指战员普遍不具备化工灾害事故处置的理论知识储备,且缺乏实战经验。
加大辖区作战对象的风险研判,成立专班,开展全方位的摸底调研,按行业特点梳理各地市产业、分支和企业情况,掌握风险底数;开展不同层级的熟悉演练,按照初期、难控、失控的灾情等级,编制类型预案和对象预案;研透辖区化工产业的作战任务、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以不同企业、不同工艺路线的火灾风险点和处置要点为抓手,总结提炼防护、编成、技术、战法、药剂储备、力量构成及安全事项,指导基层实战应用。
督促企业应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断优化工艺路线和技术设备,加强对厂区、装置区、储罐区的安全管理,从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环节着手,全面提升企业安全设防水平和自防、自控、自救能力。督促相关企业建设好专职消防队,并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类型的不同针对性配备装备器材、灭火药剂,并重点强化专职队伍在工艺灭火和固定消防设施联用方面的实战能力,提高初期关键处置作用。
贯彻落实部局《关于深化应用化工灭火救援技术培训成果的通知》(【2020】1106号)精神,参照部局培训班模式,组织开展示范、示教专业培训,重点培训煤化工、精细化工、磷化工事故处置基础知识,消防车辆应急操作,防火堤池火等事故处置技战术训练,加快建设化工专业队伍,并通过外出交流学习、驻厂升入了解、专业理论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处置化工灾害事故能力[3]。
在全省分区域建设省级化工专业队伍,参照行业设计防火规范和行业布置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款以及所在地灾害事故类型的处置难点,坚持“化工事故处置为主、兼顾城市火灾扑救”的原则,从车辆装备结构、载液比、消防泵类型和结构、消防泵流量、泡沫比例混合装置、举升工作高度、水平工作跨度等方面对专业队伍装备进行功能性调整,并对车辆装备进行实战测试,验证泡沫分类和适用范围,泡沫器具选型(半吸气、网格式、网格充气式)、释放方式(强释放、缓释放)、混合方式(泡沫比例混合器混合、外吸泡沫原液混合)、操作方法(压力、流量、流速控制),发挥最佳作战效能。
全方位学习借鉴化工事故处置战术战法,在普及部局“1+2”供液编组(主战30分钟+耦合30分钟+外吸30分钟)构成的战术战法、泡沫器具强缓释放打法、30分钟连续供液模式和车辆应急操作应用要点的基础上,按照6类作战单元(举高喷射、灭火冷却、远程供水、化学洗消、战勤保障、通信指挥)梳理完成全省力量底数,以队站为单位组建“1+2”作战单元,统型喷射器具配备数量和装载泡沫类型,结合初期、难控、失控灾情,计算完成所需叠加单元数量,打造精准调派、单元叠加、战斗补位的三级灭火救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