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才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据唐朝时期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简称《圆仁日记》)记载,大唐开成四年(839)三月二十九日黎明,一艘载着日本国著名僧人圆仁的航船从淮河入海口东出北上,驶进碧波浩渺的黄海中,去探访久负盛名有“世外桃源”“海上仙境”之称的海州东海山。船只在颠簸中逶迤前行,风帆在偏南风的吹拂下,一路来到海州水域。船客为了克服海上行船带来的孤寂和晕船,分散注意力,将目光停留在船舷左侧,只见在西部山海相接的地方,一处处临海山、岛呈现在眼前:东陬、金蝉、船山、扒山、羊山、皇窝嘴、桃连嘴,似卧伏的美女,深情地迎接着他们。
日光西移、帆影拉长,经过10个小时的航行,约下午三四点钟,船舶已经行驶到高公岛水域,蓝天碧海间,黑色的礁石和黄色的沙滩交错分布,一处处水深浪弱的港湾散布其间……兼负瞭望的水手忽然瞥见对面的海中,一道山岭从西向东插了进来,挡住了北去的通道,那山岭两侧,开满了艳丽的山桃花,瓣状的花朵、团状的花蕾交相辉映,水手稻益惊喜地叫了起来:“桃连嘴!”随着叫声,航船已经安稳地停靠在一片水湾中。“到了!”随着一声粗壮的喊声,所有水手和僧客齐聚到甲板上,举目望去:一处“高石重岩,临海险峻,松树丽美,甚可爱怜”的好地方呈现在他们眼前,随船向导用手顺着一条被绿树掩映的、若隐若现的大涧指向山坡,缥缈中展现出一片姹紫嫣红、随风飞舞的山桃、野樱和无名花瓣,由苍松、修楸、黄檀、格木、无患子等树组成的山岭绵延了数里之遥,烂漫的山花随风飘荡,欢快的鸟儿或鸣或唱,自在地跳跃……仿佛又一处“世外桃源”展现在眼前。有些诗词爱好者已经忘记了旅途的晕眩和困顿,居然吟诵起韩愈的诗句:“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这里便是“海州管内东极、东海山东麓”。
四月初五,圆仁等四人送别来船,在这里寻机入户问访去东海县衙及海州州治的路线。在他们“居此深山老林、绝无人家、难避风雨”的窘境下,又有一艘新罗籍船舶在此停靠,船上有船工十余人,该船往返于楚州到密州之间,此航载运木炭准备去山东密州,他们对海州东海县的村落、道里有所了解。热情的新罗船工为圆仁一行详细介绍了附近宿城村的位置,“从此南行,逾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并派一名向导带路前行,他们一路经过“石岩险峻、下溪登岭、涉浦过泥”之路段,终于将圆仁一行送到宿城村。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圆仁从连云港海域登陆入宿城村的路线有诸多的探查,连云港市史志专家张树庄在其《黄海明珠高公岛》一书中提出“唐朝请益僧圆仁等在高公岛黄窝沿海登陆去宿城村”。连云港市地方史专家刘凤桂在《沧海桑田:历朝历代“随海波动”的连云港》一文中根据历史上连云港沿海海岸线的变化情况,提出圆仁一行在“今连岛乡、西墅村一带”离船上岸后到达宿城。阎祥富、赵旭等认为圆仁是“从现在的连云区连云街道进入宿城的”,阎祥富还将圆仁从连云街道到宿城街道的路线制成沙盘,供人参观。
“遣唐使”航船复原图
圆仁究竟从什么线路入宿城的?根据《圆仁日记》,可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方面作如下考证:
1.《圆仁日记》记录他们登陆上岸的地方位于“海州管内东极、东海山东麓”。相对于海州来说,连云港港口、高公岛沿海、宿城到东磊、徐圩沿海等地,都是在东部,而真正称得上“东极”的只有海州陆地的最东部高公岛海岸,这里最早迎接日出,从这里再向东,就是浩瀚黄海了,用“极”来形容,恰如其分。“东海山东麓”指哪里呢?唐、宋时期,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总称“苍梧山”,它包括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即现在的南云台山(亦称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和北云台山(亦称后云台山),其中北云台山在晚清时期还被水体包围,古代“山”和“岛”是不分的,圆仁的“东海山”,推测就是北云台山海岛,它东边是黄海,西边和南边是五羊湖,北边是海州湾,而连云老街是在“东海山”的北部沿海,现在还有一些人将和连云老街处于同一方位的连岛称“海北”,很显然,连云老街和圆仁登陆处的地理位置不吻合。
多澳的黄窝海湾
2.《圆仁日记》记载船舶“入澳停住”,“澳”指可以停靠船舶的弯曲海岸,能被这条远航船只停靠的海湾,半径至少在5米以上,且超过船体宽度,否则不可以随意进出。连云港自然海岸,呈现淤泥质海岸和沙质海岸交替分布的现象。民国时期张学瀚在《云台导游诗钞·连云港》中记载:连云港建港前,“洪门河东至西墅为淤滩,西墅至孙家山为沙滩,孙家山至黄窝又为淤滩,黄窝至田湾又为沙滩,实属神奇。”还说“老窑(连云老街的旧称)山根皆是海淤……”淤泥质海岸岸线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这是连云港港口建港前最显著的特征,这里没有远航船只可以停靠的自然海湾。而连云港东部桃连嘴(又称旗台嘴、炮台嘴,现在是连云港港旗台作业区所在地)以南,岩、沙岸广布,海岸线曲折、多岬角、港湾,在不到1公里的海岸上就有3个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自然港湾,唐朝初期曾在这里泊船,运送征伐高丽的军队。黄窝境内的龙潭涧,是云台山区最大的一条自然河流,在入海口形成一处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泻湖,是一个很好的小型港湾,1949年前,这里一直是黄窝渔民泊船场所。所以圆仁一行停靠在黄窝沿岸较为合理。
3.《圆仁日记》中记载登陆处的陆域环境分散在个人观察和与高丽人的对话中,主要有“深山老林、高石重岩、临海险峻、危岩峭壁绝涧、松树丽美”。连云老街所在地是一道山,从东边大磨刀塘到西侧西山山根,一目了然,没有“外、中、里”的区别,具备“深山”特征的地区不存在,除了东南山兀立的“飞来石”以外,“深山老林、高石重岩、危岩峭壁”十分少见,更没有圆仁大师所说的“绝涧”。而从海边西望黄窝山:有黄窝南山、黄窝北山、流岭、小金山、吕山、乌龙沟、大龙顶,一山比一山深,三道石门即前石门、中石门、里石门,一道比一道幽,是云台山区最“幽深曲折”之地,“深山老林”当之无愧。还有石龙头、老狗头、老鹰窝、白鸽巷、洒花台、万年神龟、梯路、大里涧等高石危岩绝涧,与圆仁所见大同小异。
植物的茂盛生长需要深厚的土壤,山体坡度要小,水土流失轻,便于土壤保留。连云南山,山体近乎直立,挂不住土,值得称道的“丽美松树”很少,而黄窝山山体坡度较小,土层深厚,自古就有“梯路云峰千树黑、石门雨过万峰青”的美誉。
4.《圆仁日记》中记载的去宿城沿途状况,新罗船客告诉圆仁一行:“从此南行,逾一重山,廿余里,方到村里”。在新罗向导的带领下,他们经过“石岩险峻,下溪登岭、涉浦过泥”的地段,于下午三四点钟,到宿城村新罗人宅。而从连云老街去宿城的道路,先越过连云老街南侧的山岭,然后穿行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腰中,无溪、浦可涉,“下溪登岭”不存在,也没有“险峻”之石岩,而且有一部分是从黄窝山“借道”过去的。从黄窝到宿城,从现在的“好汉坡”上山,有两条通往宿城的古道路:东边的一条是好汉坡向南穿过“小金山涧沟”,登小金山,在金山洞南侧涉浦,继续向西南爬山到乌龙沟,下山去宿城;西边的一条是好汉坡向西沿“飞来石”岭下山路,西南过“吕山涧”,沿吕山向南爬山至乌龙沟,下山去宿城。根据《圆仁日记》到宿城村“廿余里”(20唐里合9804米)的记载,走西侧道路比较接近该长度。并且这两条路和连云老街去宿城的路比较,路程较近、坡度较缓,20世纪没有公交车之前,一直是黄窝居民去宿城的道路,由于使用历史长,保护好,至今仍依稀可见。
5.从《圆仁日记》中还可以知道,“僧等四人留住山岸,为斋时寻水入山涧”,《说文解字》中“涧”字的解释是“山夹水也”,即两山之间的水流。连云老街系单面山,对面的东西连岛与之呈平行状,中间夹着一道海峡,不是山涧,从连云南山峰流下的水流,因坡度太大,沟谷水浅,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涸的,只能在夏季洪水期有流量很小的短暂的洪流,没有“山夹水”形成的地理环境,至于现在连云老街有一条“李家涧”,则是有人定居后,为了治水方便,将南山流下的分散水流汇聚到一起而形成的“人工涧”,唐朝时期是没有的,所以修建连云港港口时,专家不得不到两公里外的吕山修建蓄水工程。而黄窝山从大桅尖发源,向东部延伸,一厝向东北、一厝向东南,山坡渐次下降,两厝之间流水汇集在低洼地区,形成著名的龙潭涧,“山夹水”之势完美无缺。由于龙潭涧流经地区位于北云台山东坡,山坡缓,岩层中裂隙、缝隙多,为龙潭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即使在最缺水的春季也能保存一定量的甘洌水源,因此,圆仁取水当在黄窝无疑。
在唐朝,可以远航的中型船舶从南方“淮口”进入“东海山”停靠,随船人员再步行到宿城,有多处港口可以选用,仅连云区沿海,除了黄窝海湾以外,向南,比较著名的有羊山岛南侧、田湾浦、宿城船山,圆仁大师在唐大中元年(847)五月十四日到二十三日计10天时间,还在“田湾浦”泊船候风。那圆仁一行大唐开成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的航行为什么没有停泊在这一带呢?这是因为:这些港口都是淤泥质海岸,水浅,能够停靠在外海航行的中型以上船舶必须在大潮期满潮时才能靠岸,根据连云港沿海潮汐谚语“初一、十五潮,天亮渤遥遥”,“三月二十九日”满潮时间应该是下午5:30,“申时”相当于下午3点多钟,潮水处于“半潮口”位置,显然是没有办法在这些港口泊船了,同样,连云老街海岸此时也不满足停泊条件,而黄窝海湾,潮间带直,港阔水深,半潮时即可停船。
另外,《圆仁日记》记载船舶停靠处“从澳近东,有胡洪岛”。连云港近海海岸从西墅半岛算起,半岛、全岛有6处之多,张树庄在《黄海明珠高公岛》中记述:“胡洪岛”即今高公岛,日语“胡洪岛”与高公岛读音相同。但高公岛在黄窝的南侧,于“澳近东”不符。2020年4月7日署名“海州乡谈”的网友在“在海一方论坛”中发帖,认为《圆仁日记》中记载的“澳”是现在的连云港港口所在地,当然“胡洪岛”就是港口的屏障东西连岛。刘凤桂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明确记载这个位置的岛屿叫“嘤游山”,《太平寰宇记》继承了成书于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内容,可见“嘤游山”是唐、宋时期公认的名称。这个地名常识圆仁法师应该知道。再者,“东西连岛”位于连云港港口北部,于“澳近东”也不符。在黄窝龙潭涧入海口东侧,有一半岛叫“小山嘴”,现在是黄窝渔港的所在地,在没有看清楚这个半岛的根部前,误认为是一个岛屿,而且还用“胡洪岛”来命名记入日记。另外,在黄窝山东方偏南、潮河的入海口,有一海岛,即“开山岛”,每年春季,空气透明度高,在黄窝海边可以望到此岛,有些渔民将河流的入海口称“洪(音hòng)子”,方言“胡”“浮”不分,因此“胡洪岛”也有可能得名于“浮在潮河入海口上的岛屿”,开山岛也符合“澳近东”的条件。
宿城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村落,早在汉朝就有僧人在此居住,溯源于汉朝的法起寺一直香火不断,宿城以寺院为中心,逐渐成为人口集聚的中心地,柳河、高公岛、黄窝等邻近地区也被囊括入宿城村经济文化圈,所以很早就出现了从黄窝到宿城的道路,圆仁法师选择了来宿城弘扬佛法,顺应了文化发展的潮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后来在黄窝、柳河出现了雪道寺、全真庵、无梁殿等寺院,都和这种文化交流有关。
圆仁一行从黄窝登陆去宿城村,是黄窝历史上最早有实名人物活动的开始。300年后,南宋张道人在此设立道观“全真庵”,又400年后,明朝中叶,一支来自“淮安卫东海所”的军丁在此安营扎寨,抗击倭寇、发展经济,开启了长达500年的改造山河的历史。今天,青山绿水、村民富庶的“黄窝”,作为“江苏省水美村庄”、全国“一百个美丽宜居村庄”已经载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