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日本茶道中的“型”

2021-09-01 22:23彭语心
科学与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建水茶碗茶道

彭语心

摘要:在日本茶道点前中,每一个动作都要严格遵守茶道的规范,否则茶会就难以顺利进行。茶道中的这些规定流程被称为“型(かた)”。“型”的学习是茶道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通过学习“型”,最终追求的是心中的“道”。但是“型”的重复练习也使茶道学习模式受到了一些质疑。本文旨在以里千家的茶道教育方式为例,探究“型”这一日本传统艺术常用的教育理念在茶道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并分析它给日本茶道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

一、什么是“型”

在日本茶道中,主人点一碗茶以及客人喝茶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是有固定程式的。茶道将这种规定好的模式叫做“型(かた)”。《日本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型”。“型”原本是指日本舞乐、能、狂言、人形净琉璃、歌舞伎、舞蹈等传统艺术表演中,代代继承下来的固定的表演模式(小学馆,1988)。“型”以表演者为中心进行传承,在描述某一流派的作品时,可以说这是某流派的“型”,或者这是谁的“型”。但是在很多学者眼里,“型”并不仅仅是传统艺术的动作模式这么简单。他们提出要区分“型”与“形”。

日语中的“形”和“型”发音相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会被混用。但是生田(2007)认为,两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形”指的是外在的可视的形式,学艺过程中学到的固有技术或技能。比如日本舞蹈、花道、茶道的“形”指的是固有的技术体系中的身体动作。而“型”比起“形”来,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融会贯通。在茶道练习中,“形”的学习是对基本身体动作的记忆,而要学到茶道的“型”,则需要理解这些动作中的内在逻辑,并从中体悟茶道的思想内核。

学习“型”的过程被称为“守·破·离”。“守”,指的是最初对“型”的模仿阶段。源(1992)指出,在自由美术等近现代的艺术理论的立场来看,模仿往往因为没有发挥个性的余地而受到轻视。然而在日本传统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守”被认为是“守·破·离”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点从“型に身を入れる(投身于型)”“型にはまる(沉迷于型)”等说法也可以看出。“守”的深度决定“破”的宽度。如果仅仅将“破”理解为打破规则,则不免浅薄,真正做到“破”取决于人是否有创造力。但只停留在“破”,这一阶段,仍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创作。最高的境界是忘却“型”,不受“型”的制约,达到高于“型”的境界,这一步叫做“离”。

奥田正造是基于“型”的茶道教育的实践者之一。奥田正造从大正到昭和初期担任东京成蹊高等女校的校长,奉行以茶道为核心的女子教育理念。他教授茶道时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每天做五十次基本的点前。他认为在理解茶道的“型”之前,首先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身体记忆。只有身体摆正了位置,心才能放到正确的位置。此外,奥田正造认为,茶道点前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而是生活中的修行的结晶,每一个动作中都有其内涵。(布埜2008)因此可以通过基础练习——点前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

二、“型”的教育理念在里千家茶道中的体现

在里千家教授茶道的过程中,无处不在体现“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从走路、点前到喝茶、吃点心,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

2.1割稽古

在进入学习点茶的阶段之前,首先要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正是这些基础动作,串联成了一场完整的点前。茶道把这些动作称为“割稽古”。“稽古”,原本指读书思考古代的事情,从而学习事物的道理,现在指学习、练习武艺或艺术(《超级大辞林3.0(スーパー大辞林3.0)》)。里千家的“割稽古”有以下几个动作:佩戴帛纱、叠帛纱、擦拭茶枣、擦拭茶勺、洗茶筅、叠茶巾、擦拭茶碗以及如何取放柄勺等。

这些动作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叠帛纱时帛纱放置的方向必须一致,擦拭茶碗的时候,必须擦三周半;叠茶巾时,茶巾的哪一面朝里哪一面朝外都是特定的;单是取放柄勺便有三种放法,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其中大部分步骤早已失去了实用性,更多是为了表现主人对点茶本身的理解,以及对客人的礼貌。

这些“割稽古”便是“型”的基本。

2.2盆略点前

盆略点前为里千家第十三代家元圓能斋所创,是最基础的点茶方法之一。盆略虽然名字中带有一个“略”字,但是必要的步骤一个都不少,通常是初学者学习的第一种点前。和其他点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盆略点前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在盆上完成的。因此盆略不仅可以在榻榻米上进行,也可以在桌子上进行。盆略分如下几个步骤:

1、准备

在盆上放置茶枣、茶巾、茶筅、茶勺以及茶碗,并准备好建水。

2、点前

①将盆放置于门口并行礼。两手端起盆,右脚先迈进入茶室,将盆放置再瓶挂的正面,返回水屋(此时需要左脚先迈)左手持建水进入茶室,坐在盆的正面,将建水放置于贴着膝盖的平行线处。

②叠帛纱,左手拿起茶枣,用帛纱擦拭后放在盆的左上方,比起开始的位置稍微偏左一点。重新叠一次帛纱,擦拭茶勺,并放置在盆的四点钟处,茶勺的尾部搁在盆边上。

③将帛纱换到右手,垫着帛纱盖上铁瓶的盖子。右手继续拿帛纱,左手拿起铁瓶,用帛纱压住壶盖,将热水倒入碗中。

④将铁瓶放回原位,帛纱搭在盆的左侧边缘处。

⑤茶筅过水,右手拿起茶碗后换到左手,将碗中清洗过茶筅的热水倒入建水中。用茶巾擦拭茶碗,擦完后将茶巾放入碗中,并用右手将茶碗放回盆中。用右手将茶巾放回原位。右手拿茶勺对客人说:“请吃点心(お菓子をどうぞ)。”

⑥左手拿茶枣,右手拿着茶勺打开盖子,将盖子放在原本放茶勺的地方,用茶勺从茶枣中取出一勺半茶粉。轻轻在茶碗沿上磕掉茶勺上沾着的茶粉,继续握着茶勺盖上茶枣的盖子,然后将茶枣、茶勺放回原位。

⑦用右手取帛纱,左手拿铁瓶,用帛纱按住铁瓶的盖子向茶碗中注入热水。将铁瓶、帛纱放回原位,用茶筅打茶,直到茶的表面出现一层细密的泡沫,这标志着点茶完成。

⑧点茶后,右手取茶碗,放在左手手掌上,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将茶碗旋转一圈半,使茶碗的正面朝向客人所在的对面。将茶碗放到榻榻米边缘的外侧。

⑨听到客人说“谢谢您的茶(お点前ちょうだいいたします)。”后,小幅度行礼。

⑩客人喝完茶后,会将茶碗还给主人。主人用右手接过茶碗,换到左手上拿正之后,用右手放回盆中。向碗中注入热水,然后用右手将热水倒入建水。

⑪这时客人会说:“请停下来吧(どうぞおしまいを)。”主人保持拿着茶碗的状态回答:“那我停下来了(おしまいいたします)。”放下茶碗后,再重新对客人行一次礼。

⑫再次向茶碗中倒入热水,清洗茶筅。用右手拿起茶碗,左手将水倒入建水中。左手保持拿碗的动作,右手取茶巾放入碗中,再用右手将茶碗放回盆中。

⑬右手取茶勺,左手将建水往侧后方移动一下,握着茶勺重新叠一次帛纱。将茶勺倒扣在茶碗上,茶枣放回原位。在建水上方轻拍两下帛纱,拍掉上面沾着的抹茶粉。换右手拿帛纱,垫着帛纱把铁瓶的盖子稍微错开一个小口,将帛纱别回腰间。

⑭左手拿建水回到水屋,再回来双手将盆放回水屋,在门口将盆放到地上,最后向客人行礼道别,说:“失礼了(失礼いたしました)。”,盆略点前就结束了。

(千宗室 1990)

除了基本的割稽古和盆略点前外,茶道中还有更复杂的薄茶点前和浓茶点前。完成一场完整的茶会,往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其中纷繁复杂的步骤都是由“型”组成。千宗室(1990)认为,学习“型”首先要用心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否则身体很难流畅地表现出这些动作。

比如点前中第一次洗茶筅的时候,茶筅其实是在水屋仔细清洗过的,并不需要清洁,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在客人面前表现出茶筅的干净。因此需要将茶筅过两遍热水,两次将茶筅拿起观察上面是否有污渍。在打完茶之后,洗茶筅只需要抬起一次观察了。此外,在用茶巾擦拭茶碗时,需将茶碗稍加倾斜,擦完之后再拿到身体正对面。这其实是因为古代茶室内没有灯光,只有一个很小的窗口能透入微弱的光线,整体非常昏暗。因此必须将茶碗侧着拿,以借助窗外的光线确认茶碗是否已经清洁到位。另外,结束点前之后将建水送回水屋时,因为其中盛放的是用过的脏水,不能让客人看到这个道具,所以转身时需要背对客人转身;而将茶碗和茶枣送回水屋时,因为这两件道具已经被清洗过,所以可以正对客人转身,以便于客人欣赏道具的美。根据动作的时间点和场合不同,具体操作上也会产生微小的区别。不把握好深层逻辑很难将这些动作流畅、不出错地完成。

三、“型”的教育理念的特点

学习茶道是从对老师一举一动的模仿开始的。虽然现在有很多茶道的教材或视频可以观看学习,但在上课时老师并不会手拿教科书讲课,教材只是课后复习时的辅助,课上更多是老师的言传身教。即使刚开始学习茶道的时候,老师也并不会将“形”分解成一个一个动作来单独练习,而是一上来就会把完整的“形”教给学生。学生在看完老师或前辈的演示之后,马上就上手在老师的指点下自己完成点前。学生们互相组合,轮流完成主人和客人的动作练习。虽然也有像“割稽古”这种,单独将几个重要的动作抽出来练习的情况存在,但是老师并不会专门讲解这部分,顶多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教授一下,重点还是学习点前。生田(2007)指出,这种区别于现在绝大多数技能的学习方式的教学体系,为“型”的学习带来了以下几个特点:

3.1非阶段性

在学习一门艺术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例如钢琴的初学者开始必然是学习比较简单的练习曲,然后才会接触奏鸣曲等更加复杂,对技术要求更高的曲子。然而在学习茶道时,并没有明显的从易到难的变化过程。虽然茶道一般会按照盆略点前、薄茶点前再到浓茶点前的顺序教授,但是并没有从薄茶点前学到浓茶点前是一种“进阶”的感觉。虽然有学习的先后顺序之分,但更像是学习三种在不同场景下应用的点茶方法。并不是说前者是后者学习的基础,没有学过前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后者。学习的过程更像是从最常用的點前方法开始学习,然后慢慢接触在不同季节和特殊节日中使用的不同的点前方法。

小仓(1977)指出,日本传统艺术和欧洲艺术的学习方式的不同就在于,欧洲艺术都讲究从难倒易,一步一步按既定的阶段来学习,而日本传统艺术中,首先讲求的是去亲身体验这门艺术,教科书只是起补充作用,不会按难易划分学习阶段。

3.2评价标准不透明

茶道学习的难点之一,在于世间并不存在标准的、正确的茶道做法。在学习钢琴的时候,哪里弹的好,哪里弹的不好,如何改进,这些老师都会一一指出。学生在后期改正的时候也会有一定方向。但是茶道等日本传统艺术的修习讲究“无声的教学”,老师只会指出不对或者对,很少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由于“型”的修习实际上是重复模仿以求达到熟练的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提高的过程,所以很难用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点前的好坏。同时,在将“型”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单单对动作进行模仿,更要自己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解释和理解,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然而在这种教学理念也使得茶道等日本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难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茶道文化的传承和进步造成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点,现代的茶道教育也在形式和方法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进,比如里千家主持编写了专业的茶道教材,对每一种茶道点前的流程进行分解和说明,以便学生可以在课下学习和复习。除了在榻榻米上做茶道点前外,还设计了在桌子上进行的点前,使得茶道可以在更多场合中进行表演。这些探索和努力,也是茶道这一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型”的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型”是什么下了定义,将“型”与“形”做了区分。然后本文以里千家茶道中的“割稽古”和“盆略点前”为例,分析了茶道点前中“型”的体现。最后本文从茶道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型”的文化元素给其带来的非阶段性和评价标准不透明两个特征。在现行的教育理念中,我们更崇尚用语言进行知识的传达,对通过身体记忆进行学习的方法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相信茶道讲求的身心合一的“型”的学习理念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陆留弟."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01(2012):58-65. doi:10.13331/j.cnki.jhau(ss).2012.01.003.

[2]生田久美子. 「わざ」 から知る. Vol. 6.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7.

[3]布埜千加子. "奥田正造における茶道教育思想の構造について." 美術教育 2008.291 (2008): 156-157.

[4]源了圓. 型と日本文化. 創文社, 1992.

[5]千宗室.裏千家 茶道のおしえ.日本放送協会,1990.6.

[6]田中秀隆. 近代茶道の歴史社会学. 思文閣出版, 2007.

[7]小学館. 日本大百科全書. Vol. 25. 小学館, 1988.

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 100089

猜你喜欢
建水茶碗茶道
建水陶艺新观察
寻迹万里茶道
徜徉于文化旅程中的建水紫陶
老佛爷的茶碗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忍耐富贵
传承与创新:千年建水紫陶
忍耐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