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及其治理研究

2021-09-01 10:25陈瑜韩晨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新时代

陈瑜 韩晨靖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治理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特点、新动向、新规律, 密切关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急需我们进行认识和研究。因此,对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及其治理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提升,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网络的便利、开放性以及虚拟化的传播方式,逐渐改变了意识形态的格局。而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进入网络社会逐渐形成的社会现象,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呈现的新样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我国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战略,为中国应对网络安全提供了正确引导,也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研究成为了国内近几年的学术热点,对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及其治理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的让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有效传播,并给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制方面。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模式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和方式的变革。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同样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问题,要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仅要依靠话语的内容吸引,更要依赖话语的传播力度。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一是传播模式,传统的话语权传播模式比较倾向于单向灌输,直接下达,未考虑到更多民众的意见。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模式,则更倾向于尊重网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网民的利益要求,不再单向灌输意见,而是采取双向的交流互动。二是传播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固定化的传播局面,更加注重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差异性。三是传播形式,“意識形态只有与语言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上的争夺主要就是语言和符号在意义生成上的争夺。而如今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主要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这样更能够贴近时代要求和受众的接受心理,更能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影响力和实效性[1]。

(二)网络意识形态跨时空传播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播媒体,而是跨越了时空障碍,使信息可以实时传播,并且覆盖范围更广,受众面更大。一方面,社会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共享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只需要借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就可以发送和接收各种信息,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会有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传播者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随时接收别人传播的理论和观点。这样的传播模式,既带来了信息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快速性,但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政治判断、价值选择和德性修养等方面。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交互传播

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在信息发布和信息接受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是单一且权威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意识形态的格局发生改变。网络意识形态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交互传播的新模式,彻底改变了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单一的线性传播关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信息交互传播平台,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了媒体之间、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新模式,实现了网络时代与传统媒体之间信息的及时共享、融合、互补,形成良性循环。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传播

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拓展了网民参与舆论表达的自由度,实现了舆论发声的多渠道,但同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此,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和建立良好的舆论引导传播机制,必须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抢占传播主动权。实时收集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热点和焦点,明确网民关切什么,困惑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并以此为基础,扩大影响范围,引导舆论走向。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传播变得多样和复杂,在这样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网络意识形态。面对网络的开放性、多样性、不真实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高效性所带来的网络监管的复杂性、风险性和艰巨性,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争取网络空间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便成了一个非要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遵循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规律,提升话语权传播力度

网络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 占领新阵地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 提升话语权传播效度。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着眼于理论自身的权威性和理论创新, 赢得网民的理性认同, 凝聚共识[2]。将网络意识形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商业、娱乐等领域, 对各领域建设提供思想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在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进行治理时,积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创新中国话语 “走出去”方式, 用 “有温度” “接地气”的话语形式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神, 积极提升中国的网络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力[3]。

2.文化软实力和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3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近年来,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同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3.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和网络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为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内容,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研究,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在探索中逐渐成熟,并坚持着“边发展,边治理”的指导思想,不能放任互联网发展,但又不禁锢互联网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建立了统一的自上而下的互联网治理机构和工作体系,注重治理方法的创新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监测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并上升到国家战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充分显示出中国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近年来,国家针对互联网治理、网络社会治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建立舆情干预机制,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有效维护和加强了网络舆论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网络安全性。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不足

1.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局限性

网络意识形态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是对“网络”的正确理解和定位。网络意识形态与网上意识形态需要被明确的区分对待,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开,网络意识形态的本真含义就会始终处于被遮蔽状态、被简单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也就失去了逻輯根基。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我们着重对网民的管控和调解,而忽视了现实身份的衡量与把握。换言之,我们现阶段治理网络意识形态仍然停留在网上社会的初级阶段,理念定位在网络意识形态双重性的第一重性上,还没有延伸到网络社会、网络世界、现实世界中来[4]。这也就意味着很难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

2.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措施手段和网民素质存在不足

意识形态是人们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回声,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在现阶段来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举措还只着眼于广泛意义上的网民管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违法惩罚机制。在治理手段上,仍然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也没有很好地将法治精神融入到治理之中。另一方面,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相对应、匹配的工作都没有跟上,最显著的就是对网民的素质教育,网民的法治意识有待提升。很多网民的思想意识不坚定,对事物的本质还没有把握,对自己的观点摇摆不定。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网民的网络素养还有待提高。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有着多元化和复杂性,面对网络空间中传播的各种思潮、各种思想的复杂形势,就急需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治理需要综合全面的进行,目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和治理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未来还需继续努力和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伟,李磊.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焦点与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05:52-59.

[2]陈施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探析[J].《知与行》,2017.06:79-82。

[3]郭东方,邹绍清,李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3:85-92.

[4]苗国厚.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自动化研究院 甘肃兰州 730060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新时代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