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粉花,尹瑞娟,门艳秋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向来是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难点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目前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实施中仍存在教学形式陈旧、课程设计不够理想的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应用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于护理职业核心素质培养的建设性研究逐步成为热点。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显示[1],有效教学活动应该服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急危重症护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当前护理教育创新提供实践经验和建设性意见,具体报道如下。
通过目标抽样选取近期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轮转实习的90名本科护生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两组均在完成校内既定理论教学内容后开展实践教学。入组护生的人口学资料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师示教—训练反馈式教学模式,观察组以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尝试使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辅助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线课程辅助平台的构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辅助平台包括:课程展示平台、教学互动平台和测验平台。课程展示平台以启发认知、知识扩展为根本,教师针对课程进度及不同章节,联合应用多媒体教学,实时提供教学资源。重点发布课程讲义、课题任务、思维导图(线索)、文献讲座、案例视频、操作视频等教学课件。教学互动平台突出混合学习空间目标下的直播互动特点,供师生广泛交流互动、讨论学习,具体是结合案例分析及模拟演练的内容步骤有序展开。测验平台利用在线题库,围绕具体学习主题,随时供护生进行自主回顾分析、课题追溯等反馈学习,测验中或测验结束后,护生根据测验情况将不理解的问题发布至SPOC交流平台,与导师或同学分享讨论。
(2)线下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在线上启发式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适时协调线下系统训练活动。任课教师根据学习计划将以实证为依据的各系统急危重症护理项目进行实训项目构建[2],涉及肺栓塞、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胸痛、高血压急症、大咯血、甲亢危象、消化道大出血、中毒、严重创伤、羊水栓塞等典型临床危重疾病。布置具体项目时,将专科学习单元涉及的各种护理技能(如心肺复苏术、气道管理、呼吸机管道护理、肠道营养支持)、急救设备应用(呼吸机、自动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洗胃机、胃管及各种急救设备)、常用药品使用和护士责任,按护理路径流程图安排相应的模拟任务。训练开展中要充分创设由点及面的临床问题情境,并侧重于小组内(分组教学,4~5人为一组)多种角色的模拟互换。
(3)线上线下的扩展融合。线上互动启发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线下模拟实训则是混合式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应快速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实训的扩展融合,确保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如利用线上教学的可视化功能、教与学的发散互动功能,加快教学数据信息转化的过程,及时对教学行为和护生学习状况展开评估。布置线下学习任务时引入具体实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构建临床思维,同时注意活跃学习气氛,从而引导护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1.2.2 评价内容及方法(1)急危重症护理学能力的达标考试。教学课程结束时进行急危重症护理学能力的达标考试,考试项目包括:基础理论(总分80分)、CPR认知与操作(心肺复苏技术掌握,总分50分)、综合救护能力展示(抽考某一项操作,例如呼吸机维护、口腔护理、吸痰操作等,总分80分)和案例分析(不少于2 000字的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例如心搏骤停典型案例的救治分析,总分60分),通过得分了解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成效。(2)护士核心能力评估。采用由Lee等[3]研制的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两组护生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由治疗沟通和关系、职业态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临床表现、具体的临床表现5个维度构成,共7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条目的答案从“不能在项目中执行任务”至“在项目中执行任务的能力”来划分,得分范围为70~350分,分数越高,代表被调查者护士核心能力越好。该量表的各特质效度系数为 0.55~0.77,总体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7。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值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1 急危重症护理学能力达标考试结果(±s,分)
表1 急危重症护理学能力达标考试结果(±s,分)
项目对照组(n=4 5)观察组(n=4 5)t P基础理论C P R认知与操作综合救护能力展示案例分析5 6.2 0±1 4.2 5 3 0.1 0±7.4 2 5 2.1 7±8.0 3 3 0.2 3±9.1 0 5 8.1 1±1 5.3 0 3 7.5 9±8.1 0 6 7.2 6±7.2 9 4 2.7 0±1 0.2 6-0.9 0 5 2.8 2 7 5.0 3 1 6.2 0 7>0.0 5<0.0 5<0.0 5<0.0 5
表2 两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结果(±s,分)
表2 两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结果(±s,分)
项目对照组(n=4 5)观察组(n=4 5)t P治疗沟通和关系职业态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临床表现具体的临床表现护士核心能力总分8 0.1 7±1 0.3 1 3 9.2 4±8.3 6 5 1.3 0±1 0.2 1 4 8.7 5±9.4 9 2 4.0 2±4.5 0 2 4 3.0 7±3 0.6 1 8 1.2 9±1 2.3 0 4 0.1 9±8.5 7 6 0.0 2±9.1 0 5 5.6 6±4.2 7 3 2.8 1±4.3 0 2 7 1.4 5±2 8.1 6 0.7 3 0 1.2 0 7 4.3 9 0 4.0 1 7 5.9 3 1 3.7 2 9>0.0 5>0.0 5<0.0 5<0.0 5<0.0 5<0.0 5
急危重症护理学临床教学难度较高,需要掌握的理论概念和专业技能复杂多样,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对临床教学质量有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多数院校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习课堂教学阶段,对构建、设计多种先进教学模式的研究不足[4-5],未能在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方面开阔视野,无形中降低了教学质量,从而不利于急危重症临床人才的培养。护士核心能力因强调护士专业素质发展的内生性、顺应护理学科发展目标,而在近年来进入了学界的研究视野[6]。有研究显示[7],护士核心能力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特定实践为基础,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来实现对具体教学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医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素质教育形式,在线网络教育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教研课题,网络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临床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混合式教学是在现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下,通过在线网络课程与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是数字化教室与传统临床技能实训有效融合的产物[8-9]。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先进性以及有关核心能力培养的价值内涵,提出了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实践中,研究主旨正是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特点。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护生,充分调动护生的主动性。该模式更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内化,使护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获益更为突出。临床实训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从理论认识向护理实践进阶”的步骤,遵循了“理论构想→实证检验”的参与路径,进一步将护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向纵深推进[10],锻炼了护生的核心能力,促进了专业内化和吸收,而系统核心能力的开发也有利于护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论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护士核心能力量表的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在总分及部分维度得分(一般临床表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的临床表现)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证实,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护生的核心能力,有助于综合知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教学方案中,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和在线教学任务的布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的线下课程设计,起到项目驱动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性的系统化学习过程[11],具体体现了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反馈评估的主题特色,尤其对于可塑性较强的护生来说,在提高核心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强护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出科时急危重症护理学能力达标考试证实,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CPR认知与操作、综合救护能力展示和案例分析这几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该模式之所以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在于以核心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教学形式适应新时代急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型培养的教学需求,可极大地发挥护生自主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