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聊城段人文古城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2021-08-31 21:37苏克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苏克

摘要:大运河聊城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修复古城历史风貌的目标导向下,强化人文古城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挖掘自然风貌特点、探究农业文明基底、修复认为历史风貌,是打造大运河聊城段人文古城的基本方向,三者构成递进互融关系,在不断交织咬合中互相影响。

关键词:自然风貌;农业文明;人文古城

一、该地自然风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聊城位于鲁西北平原,地处冀鲁豫交界,是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孟子》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1,这里的“有莘之野”指的就是古代莘国,也就是今天的聊城莘县。如今,立于清康熙55年的“莘亭伊尹躬耕处”遗迹尚存,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云虎风”2。因“近邹鲁之乡,沾孔孟之化”,该地文化属性逐步靠向齐鲁文化,形成农耕文化的源头。

聊城自古至今农业一直是该地的主导产业,据近3年数据显示,聊城全境土地面积为86280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达562953 公顷,占比达65%,3可见,农耕文明对该地影响之深远。聊城境内水资源丰富,多条河流流经该地,包括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及小运河等。与此相关,聊城境内多人工湖泊,东昌湖即是其中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城内人工湖,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聊城绵延数百年的特殊城市构造,农耕文化正是形成这一构造的物理前提。从自然灾害情况来看,聊城境内多旱灾和水灾,“旱涝灾害的主要特点是频繁多变,旱多于涝,旱、涝交替和连续发生,旱灾约2年一遇,涝灾约2.6年一遇。”4这种旱涝交替且有规律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为聊城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张力,使得“旱涝保收”不仅真正成为当地人民农业灾害预防预警机制的导向目标,几千年来也实实在在成为当地人民价值判断中的生存信条。

二、农业文明影响下形成重儒风气

如果说农业发展是农耕文明兴起的基础,那么黄河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则使农耕文明得以凝练和升华,这种凝练和升华主要体现在重儒风气的形成。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出生地分别是今曲阜、邹城、邯郸(赵国),聊城位于三地的中间位置,久习邹鲁之风。《史记》中就已经出现了“聊城”的字眼,《鲁仲连邹阳列传》曰:“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5便是例证,亦可见聊城建城之早。

聊城重儒风气由来已久,上文所阐述的名士鲁仲连便是较早的例证。《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6儒家先圣孔子亦有类似论述,《论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两段话可谓异曲同工,孔子并未将“入仕”作为实现“仁”的必要途径,而是将传播孝悌之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鲁仲连亦是如此,他深受孔子影响,以“好奇伟俶傥之画策”作为“施于有政”的主要途径,而其最终的目标也是像孔子一样不肯出仕做官,可见鲁仲连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与孔子高度一致,甚至有“模仿”痕迹,儒家思想对聊城人的影响之深之久可见一斑。

发展到明清两代,聊城迎来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昌府的皮革、棉花行销海内外,人民富足、明辨知理,颇有“家家颜闵,人人由求”之风,此时农耕文化体现为“忠厚、仁义”的民风。具有代表性的是在聊城古城区内,至今仍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及其家人留下的“仁义胡同”,这种重儒风气已经融入当地世风民俗,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清末武训兴办义学,将重儒风气推向高潮,据《清史稿》记载:“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余。曰:我乞者,不敢与师抗礼也!”7武训的思想遵从了孔子尊师重道的传统,是农耕文明浸润下重儒风尚的鲜明体现。

三、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建设人文古城

大运河途经聊城,滋养和灌溉了此地居民。古城的发展史,即齐鲁文化向西的扩散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该地深受农耕文明的浸润,形成了善良淳朴的民风、诗书继世的传统。有关农耕文化,留有大量遗存,更有诸多民间故事。遗憾的是,上述遗存虽然还在,但是没有对其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开发,造成文化资源的弃置。故应大力宣扬“应时、和谐”的理念,以古城淳朴的民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打造人文古城。

应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儒家文化是东方哲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延续文明薪火的根本。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儒家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重推理,它直击人内心深处的感性意识和生命体验,并把这种体验以理性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儒家文化起底于现实生活亦回归于现实生活,因而儒家思想在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回答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入世观”。王阳明曾经拿佛家与儒家作对比,他说:“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8在王阳明那里,儒家思想比佛家思想更为洒脱和豁达,是看透了人生存在意义之后的一种“入世”,而非“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投机。

应该以儒家文化为指导大力倡导君子之风。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是为了将其付诸于实践。以古城为载体大力倡导君子之风,从思想层面真正将儒家思想提升为主导思想,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扬弃,主动吸收儒家思想中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部分,对其中不符合的部分加以改造和摒弃。在行动层面,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从“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仅将儒家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更深层次来讲,要将其升华成为自身生命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君子之风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

[2]清康熙55年东昌知府程光珠书“莘亭伊尹耕处”题注

[3]聊城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liaocheng.gov.cn/lcsq/zrdl/

[4][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

[5][清]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98

[6][明]王阳明.传习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化旅游研究专项,项目号20CLY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