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歌,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口头创作而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语言艺术之一,它真实的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情景,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音乐作品。沿河作为“中国山歌之乡”,其境内山歌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边缘化”,传承和保护沿河的山歌对我们弘扬当地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民间走访和查阅文献,针对当地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沿河;山歌;传承与发展
一、前言
山歌是民歌的体裁组成形式之一,不仅仅指的是在山间歌唱的部分歌曲,还包括一些在平原、牧场、茶园等场合进行歌唱的曲子,通常以当地的方言为主,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节奏较为自由、音调高亢明亮。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延伸和缩短,或者加入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如“哎呀外”、“呀子喂”、“嘛”、“唉”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山歌是在古代巴歌和竹枝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和朝代的演替后,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土家山歌非但没有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反而“历久弥新”,这与其内部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是密不可分的【1】。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山歌对于我们研究当地的文化溯源及当地风土人情,构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多元文化视阙下当地山歌传承相关瓶颈探析
1.当地语言的消逝,与强势文化的冲突。
语言是一个民族对外交流与传播讯息的重要途经。而山歌主要以当地的地方方言为主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人为了为了迎合外界需求,学习其它语言,从而在年轻一代使用当地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当地音乐也由于缺乏文化土壤的根植而逐步走向消亡。
2.在传承上,普遍功利化、物质化与利益化色彩日渐突出。
山歌作为当地文化的结晶,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而来的,代表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在当前,山歌逐渐成为了许多人“炫技”与“出名”的“跳板”,人们的忽略了山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因子,越来越功利化和物质化。
3.缺少必要的政策措施和资金保障。
对幸存山歌进行实录记载,是当今传承和发展山歌的重要途经。在当地,有一些民间艺人,自发的收集和整理着一些民间歌曲,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使得整理活动异常艰难,许多民间艺人迫于生计,纷纷改行,人才的凋零,经典谱例的遗失,加剧了山歌的流逝。
4.多元文化影响下,当地年轻人对山歌的“不了解、不重视、不在乎”,使得当地山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断代”等问题。
年轻人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传承与弘扬当地山歌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潮冲击、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山歌在年轻人群体中,鲜为人知,也加大了山歌传承的难度。
三、关于解决瓶颈的路径探讨
对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外来文化资源进行链接,创造出既具有现代(仰或后现)色彩,又具有本土旨趣的新文化。不仅能保持土家族民族性,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2】。因此,为改善当地山歌传承的现状,探求和寻找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方式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地山歌传承与发展作如下探讨:
1.在当地加强本地语言的宣传,引导当地人们对该地方言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当地语言的学习。
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聘请精通当地语言的人,在地方学校、机构团体等进行方言的教授和学习,从而保护山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根基。并在一些山歌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镇等,设立山歌音乐文化的传承基地。
2.相关部门重视对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保护民间艺人。
相关部门在传承和保护山歌音乐的时候,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則,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对一些即将消失的音乐文化展开抢救性保护,并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从事相关音乐工作的艺人、学者等提供科研、医疗、住房等条件支持。
3.成立当地山歌的专业表演团队,举办专业的比赛和展演,对当地山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市场化开发。
由政府或企业出面成立专门从事山歌表演的专业队伍,通过举办原生态的民歌比赛来激励民间艺人和歌手来主动学习当地的山歌音乐文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的传承当地的山歌文化。
4.培养相关人才,尤其是当地年轻歌师的培养;加强山歌传承力度,树立“文化自觉”的观念。
年轻歌师作为山歌传承的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山歌保护与传承的重担,要加强对年轻歌师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引导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加深他们对本当地文化、风俗人情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还应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义务水平过硬、专业结构合理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总结
任何文化,都必须要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民间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巨大精神财富,不重视保护与传承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民歌就此消亡【3】。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扑面而来的快餐文化时刻都在刷新着我们的认知,部分人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日趋冷漠,甚至在他们眼中成了守旧、落后、古老且无用的代名词。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抓住本土文化的“根”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更应该坚定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身尚力行。
参考文献
[1]陆然,蔡启芬:《沿河土家族山歌保护模式初探》,载《铜仁学院学报》,2014年5月第3期。
[2]柏喜贵:《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
[3]武鲁宁:《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作者简介:杨文韬,土家族,1996.07,贵州省沿河,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单位所在地:贵州师范学院;邮编:550018。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DXS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