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细光
(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西 抚州 344000)
乳腺纤维腺瘤是临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发于20~25 岁女性群体中,以疼痛为典型症状,且肿瘤有一定癌变风险,应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多采用手术切除,乳腺旋切术是常用微创术式,虽清除率较高,但术后并发症较多[1-2]。目前,血肿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术后血肿仍是临床处理的难点,因此,探寻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利于做好相应预防措施以控制血肿发生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根据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分为血肿组(n=18)和无血肿组(n=102)。血肿组年龄22~45岁,平均(31.12±1.44)岁;肿瘤1.1~3.8 cm,平均(2.48±0.31)cm;体重指数18.9~25.7 kg/m2,平均(22.81±1.26)kg/m2。无血肿组年龄22~45岁,平均(31.15±1.42)岁;肿瘤1.4~3.5 cm,平均(2.45±0.32)cm;体重指数 18.5~25.9 kg/m2,平均(22.83±1.25)kg/m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行乳腺旋切治疗;认知、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采用百科医疗有限公司提供的2300 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调节探头频率13 MHz。采用麦默通乳腺活检旋切系统(美国泰维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取7G 和10G 旋切针。术前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自然展开,超声检查肿瘤位置,选取距离肿瘤2~3 cm 且使进针路线与胸壁呈30°为宜。标记进针点后,常规消毒,局部麻醉下经超声引导将旋切针准确置入肿瘤后方,同时,将旋切针凹槽方向与病灶对齐,开启旋切系统。超声显示负压吸引将肿瘤吸入槽中并切割,期间多次切割,直至病灶完全清除,旋切过程可适当转动旋切针,使其与肿瘤保持紧贴,切割结束后,吸出腔内积血与坏死组织,然后退针。术后对残腔按压5 min,置引流管,取弹力绷带包扎48 h。记录术后血肿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记录旋切针(7G、10G)、切割次数、肿瘤体积、肿瘤深度、切割数量及压迫时间。
1.3 观察指标 分析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多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1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血肿18 例,发生率为15.00%(18/120)。血肿组7G 旋切针使用率低于无血肿组,切割次数、切割数量均多于无血肿组,肿瘤体积、肿瘤深度均高于无血肿组,压迫时间短于无血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7G 旋切针、切割次数多、肿瘤体积大、肿瘤深度深、切割数量多、压迫时间短是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 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乳腺纤维腺瘤是由腺上皮与显微组织混合而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群体,多与患者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肿瘤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随肿瘤增长,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且有一定癌变风险。
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可分为手术和药物两种方式,其中,乳腺旋切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手术,其不仅创伤性小,且病灶清理彻底,可控制复发率,但术后易出现一定并发症,影响预后[3-4]。其中,血肿作为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康复,且长期积压可引发感染,因此,早期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对控制血肿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5-6]。有研究[7]认为,血肿的形成因素较复杂,包括旋切针大小、切割次数等。本研究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G 旋切针使用率高、切割次数多、肿瘤体积大、肿瘤深度深、切割数量多、压迫时间短为导致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 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原因为,7G旋切针针道损伤程度大,易伤及毛细血管造成皮肤渗血,肿瘤体积越大则术后残腔越大,出血面积更广,若术后压迫不紧密则易引起血肿,因此,压迫时间越短出血率越高,血肿形成率也随之上升。针对上述情况,对于较小肿瘤尽量采用10G 旋切针,术后可向残腔内注入止血类药物预防出血,以控制血肿发生率[8-9]。同时,肿瘤位置深会增加穿刺路径,可能损伤周边血管,且肿瘤深度也决定压迫时间和力度,因此,肿瘤深度是导致术后血肿发生的因素之一。针对此类情况可更换包扎方式,有效压迫残腔,并医嘱患者避免活动,控制绷带位移。切割次数越多则伤及正常组织越多,出血率则越高,同时,若伴有多发病灶,不仅增加切割次数,且切除范围增加,因此,压迫范围、出血面积等增加,血肿发生率上升。术前应通过影像学确定病灶具体情况,争取一次切割成功[10]。
综上所述,乳腺纤维腺瘤局麻B超定位下旋切术后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旋切针、切割次数、肿瘤体积、肿瘤深度、切割数量、压迫时间,应做好预防措施,控制血肿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