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8-31 03:47杜佳伟
当代医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腔镜甲状腺癌切口

杜佳伟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普外二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甲状腺癌患者常并发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甚至引发肝肾功能、呼吸系统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甲状腺癌切除术为甲状腺癌的常规治疗方式,但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且无法满足人们对手术美容效果的要求;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无瘢痕等特点[2],但临床关于该手术方式应用价值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40例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8)和观察组(n=72)。对照组男10 例,女58 例;年龄30~67岁,平均(48.50±4.38)岁;病程2~6年,平均(4.00±0.70)年;肿瘤直径12~17 mm,平均(14.50±3.01)mm。观察组男12例,女60例;年龄31~67岁,平均(49.00±4.40)岁;病程1~7 年,平均(4.00±1.00)年;肿瘤直径13~17 mm,平均(15.00±3.11)mm。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临床症状符合甲状腺癌诊断标准[3];甲状腺内具有肿块,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0~20 mm;符合甲状腺癌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甲状腺未分化癌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甲状腺癌切除术。患者将头部向后伸,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于前颈位置做一长度为5 cm 切口,使用血管镊将切口向外牵拉至病灶外侧处,使用超声刀逐层游离皮瓣并沿颈白线将切开,充分暴露甲状腺组织,清除甲状腺肿块、患侧部、对侧腺叶、峡部组织,清扫患侧周围的淋巴结,手术结束后进行止血,冲洗术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观察组行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嘱患者术前1 d洗牙,经鼻进行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指导取仰卧位,垫高肩部,行常规消毒。按照1∶200 000配置肾上腺素与0.9%氯化钠溶液,并由口腔前庭至颈前区进行注射,选择口腔前庭下唇部,做一长度为10 mm左右的横切口,分离颈阔肌,穿刺10 mm Trocar,置入30°腔镜,分别于观察孔两侧,做长度为5 mm的纵切口,深面分离颈阔肌,穿刺5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使用超声刀分离皮下组织、前区皮瓣使其向下游离至胸骨处,再将两侧进行游离至胸锁乳突肌中部。使用二氧化碳注气结合悬吊拉钩牵拉充分暴露术野,切开颈白线,分离甲状腺被膜使甲状腺组织显露,切除肿块,清扫患侧部、侧腺叶、峡部及其周期组织淋巴结;手术结束后,清洗术野并止血,缝合切口(无需放置引流管),清洁口腔,给予抗菌药物,避免发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全部消失,为显效;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病灶直径之和减少≥30%,为有效;CT 检查结果显示全部病灶直径之和未减少甚至增长或出现新病灶,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6]。②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病理生理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疼痛评分。抽取患者上臂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疼痛评分评价标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表,总分1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严重[7]。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饮水呛咳、声音改变、局部积液[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对照组,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68 72手术时间(min)70.42±8.12 112.12±9.54 27.773 0.000清扫淋巴结数量(个)3.12±2.84 4.22±2.71 2.345 0.020术中出血量(mL)51.00±9.05 30.47±6.28 15.666 0.000首次进食时间(h)43.57±3.88 28.54±2.30 28.064 0.000住院时间(d)7.56±2.12 4.30±1.41 10.769 0.000

2.3 两组病理生理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病理生理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理生理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pathophysi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两组病理生理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pathophysi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术后1.89±0.78 1.00±0.45 8.326 0.000例数68 72 C-反应蛋白(mg/L)术前2.98±1.47 3.01±1.50 0.119 0.905术后3.61±1.14 3.80±1.12 0.995 0.322红细胞沉降率(mm/h)术前8.12±2.14 8.02±2.16 0.275 0.784术后8.80±2.04 8.66±2.00 0.410 0.682白细胞计数(×109/L)术前5.21±0.81 5.25±0.75 0.303 0.762术后5.77±0.75 5.72±0.54 0.455 0.650疼痛评分(分)术前2.23±0.87 2.30±0.85 0.481 0.63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一种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女性群体。患者甲状腺内多出现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的肿块,危害肝肾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并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9]。传统手术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缓解病情,但传统甲状腺癌根治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手术后易发生瘢痕,影响患者美观,降低生活质量[10]。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是近年来被广泛推广应用的微创手术,该手术借助内镜,可清晰观察患者甲状腺具体结构,降低以往传统手术对甲状旁腺的损伤风险,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不会留有瘢痕,可满足患者对美观度的要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对照组,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彭亚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经口腔前庭腔镜手术选择口腔前庭下唇部做切口,皮肤外表无切口,且借助内镜可使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简单灵活,通过建立悬吊拉钩可有效扩大手术空间,便于手术操作;使用超声刀进行凝闭、切割,可迅速止血,减少出血量。经口腔前庭腔镜手术过程中需创建一定空间,会增加手术时间,但手术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且手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明显缩短患者手术后至首次进食时间,加快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采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与常规甲状腺癌切除术相比,采用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可显著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术后恢复,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腔镜甲状腺癌切口
机器人在辅助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干预在妇科腔镜手术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