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眼科医院
董 萍 冯欣欣 胡业华△ 李文雯△ 齐聪聪△ 王 超 吕杭州△ (邢台 054000)
提要 目的:研究扫散滞针法治疗膝关节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关节鹅足滑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扫散组(30例)和常规组(30例)。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基础上,扫散组加用痛点扫散滞针治疗,常规组加用辨证取穴针刺,均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均P<0.05),扫散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 Lysholm 评分均提高(均P<0.05),扫散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扫散组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有效率(83.33%)(P<0.05)。结论:扫散滞针法治疗膝关节鹅足滑囊炎,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膝关节鹅足滑囊炎为临床常见膝关节筋伤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内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其可使膝关节稳定性降低,继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病症[1]。膝关节鹅足滑囊炎在中医学中属于“筋伤”的范畴,针刺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结合为主[2]。本研究遵循“在筋守筋”的治疗原则,探索性在痛点局部的膝关节筋膜层行针刺手法操作,并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康复科门诊和河北省眼科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的60例膝关节鹅足滑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扫散组和常规组。扫散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2.31±0.87)岁;病程4~18月,平均病程(10.42±0.63)个月;左膝13例,右膝17例,均为单侧。常规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6 ~55岁,平均年龄(33.01±0.68)岁;病程5~17月,平均病程(11.03±0.71)个月;左膝16例,右膝14例,均为单侧。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相关文献[5-6]拟定诊断标准。(1)有膝关节慢性劳损史;(2)膝关节胫骨内髁水平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3)症状明显者可在鹅足滑囊处触及囊状或结节状物,压痛明显。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近1个月未行针灸治疗;(3)年龄25~60岁;(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膝关节外伤史;(2)合并严重骨性关节炎(Ⅲ级及Ⅲ级以上)及膝关节畸形者;(3)合并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其他膝关节软组织损伤者;(4)合并痛风、滑膜结核等继发性膝关节症状者;(5)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内科疾病者;(6)其他不适合本治疗者。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相关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患者仰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股四头肌收缩状态15 s,放松10 s,10~15次/组,每天2~3组。
2.1.1 扫散组: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基础上加用扫散滞针治疗。患者仰卧位,患膝腘窝处垫一软枕,使膝关节略屈曲。施术者用拇指指腹在胫骨内髁处,寻找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等“筋结”点。在痛点或“筋结”点,局部皮肤酒精消毒。选用0.25 mm×25 mm的毫针(中研太和牌,注册证号:津械注准20172270152),直刺,达骨面,然后将针上提至筋膜层,行提插捻转,以候气至。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平刺,使针体保持于筋膜层,以痛点或“筋结”点为中心,从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8个方向扇形扫散,每个方向上顺时针或逆时针单方向捻针,使结缔组织缠绕针体,形成滞针,滞针后沿针尾方向提拉3次,力度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提拉时确保针体带动皮肤及皮下组织在骨面上滑动,而针体与皮肤及皮下组织间不产生相对滑动。针刺完毕出针,不留针。
2.1.2 常规组: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基础上加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7]。患者健侧卧位,患膝在上,略屈曲,选取患侧内外膝眼、血海、阴陵泉、委中,远端取穴大杼(双)、曲池(对侧)等穴。穴位皮肤酒精消毒后,选用0.25 mm×25 mm的毫针(中研太和牌,注册证号:津械注准20172270152),内外膝眼向膝中方向斜刺1寸,血海、阴陵泉、委中均直刺1寸,大杼(双)向脊柱方向45°斜刺0.5寸,曲池(对侧)直刺1寸。针刺得气后,曲池(对侧)行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1次,共行针3次。
2.1.3 疗程:扫散组和常规组均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
2.2 疗效评价方法
2.2.1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0~10 刻度的标尺,0表示无痛,10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1~9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数值越大,疼痛程度越重。患者在标尺上标记疼痛程度,并记录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记录。
2.2.2 采用 Lysholm 评分量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依据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主观感受评价,量表包括膝关节力量、扶楼梯上下等8项,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良好。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记录。
2.2.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3]评价疗效,制定以下标准。治愈:肿痛消失,膝关节功能正常,日常生活活动不受限,Lysholm评分85~100;好转:疼痛基本消失,劳累或受凉后疼痛反复,膝关节功能轻度受限,日常生活活动偶有受限,Lysholm评分65~85;未愈:患膝肿胀反复发作,疼痛无缓解,日常生活活动受限,Lysholm评分<65。有效率 =[(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5),扫散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 评分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 评分比较(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 Lysholm 评分均提高(P<0.05),扫散组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分)
3.3 2组临床疗效情况 2组患者根据疗效评定标准,扫散组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有效率的83.33%(P<0.05)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膝关节鹅足滑囊有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等联合形成的肌腱,附着于胫骨内侧副韧带止点处形成,因外形像鹅足而得名。鹅足滑囊区肌肉肌腱起虽止点不同,但相互交织嵌插,贴合紧密[8]。膝关节受力时,特别是反复牵拉性应力时,鹅足滑囊部位易出现力的传导不一致,从而肌腱韧带间相互摩擦、挤压,致使鹅足滑囊发生无菌性炎症。鹅足滑囊炎症会进一步加剧力的传导不一致,从而影响下肢传导力线,造成膝关节不稳定[9]。
对于膝关节鹅足滑囊炎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策略[10]。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治疗膝关节鹅足滑囊炎短期疗效肯定,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患者并发消化道溃疡、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部分患者随停药时间延长,症状反复[11-12]。参阅临床指南,非药物治疗为首要选择[10,13]。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
本研究遵循《灵枢.终始》“在筋守筋”的指导思想,探索性应用毫针扫散滞针的方法对筋膜层进行刺激,以恢复“筋”的“束筋骨、利关节”的功能。扫散法是以痛点为中心,对上下左右进行扇形扫散针刺,起到类似针刀松解的作用,但刺激量及损伤作用远小于针刀治疗。实验研究证实,扫散可大面积改善筋膜张力,贯通低流阻通道,增加血流量,缓解疼痛[14]。滞针法是针刺得气后,单方向捻针使皮下结缔组织缠绕针身形成人为滞针,以激发针感达到气至病所作用的针刺方法,类似于传统针法中的“搓法”。滞针可增大与结缔组织接触面,滞针后提拉,使皮下组织在骨面上微滑动,可激发更多的神经末梢、肥大细胞[11]。临床研究证明,滞针可使神经体液调节得以改善,减少致痛物质产生,加速炎症介质吸收,修复损伤[15]。研究结果表明,扫散滞针疗法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常规刺法(P<0.05),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扫散法改善了体液回流通道,滞针法使疏松结缔组织的生物电信号释放增加,两者的结合运用改变了细胞组织的微观电生理,使筋膜内高压状态释放,软组织的肿痛缓解。
膝关节鹅足滑囊炎除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外,还会造成股薄肌等位于大腿后内侧肌肉的挛缩紧张,从而造成后表线紧张[16],导致膝关节屈曲畸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牵拉后表线,改善后表线的紧张挛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前表线力量,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下肢传导力线。因此本研究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以改善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扫散滞针法治疗膝关节鹅足滑囊炎,可有效缓解患膝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