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
摘 要:要做到深度备课,就首先要向文本要智慧,把文章备出厚度。其次要向大脑要思维,在文本的基础上备出深度。再次要向学生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最后要向课堂要效益,就要求教师整理问题思路时要又精又钻。只有深度备课,才有深度教学。
关键词:厚度 深度 梯度 精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70
高中的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寻找汲取知识的途径。语文,在此时不仅仅具备“小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凸显“大语文”的真情怀。高中语文课堂需要从小处着手,从深处挖掘,从广处链接,从远处建筑。课堂从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只有学生。是的,把学生当成最终的目的地,选对了这样的方向,选好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目标选择适合的路径,穿越羊肠小道未必多余,徜徉康庄大道未必虚浮。课堂的作用就是让一切困难的事情变得容易,把课本当成传递信息的载体,把教室当成创作的舞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作品,唯其如此,才是实现目标的捷径。备课,是课堂的热身和准备阶段。深度备课,才能让平淡无奇的课堂熠熠生辉。
上一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的课,有教师的艺术设计和创新构架,更有学生思维跳跃的渗透和思想生成的闪光。做到如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出厚度(向文本要智慧)
备出厚度就是教师首先要將文本读厚。其一是内读,即教师自己以读者身份“陌生的眼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是发现个性化问题的前提,更是实现教师自己和学生公平对话的前提。其二是外读,除教学用书外,要找寻相关文本:原文本,课文内提及的原文本,或是课文外删去的原文本;互文本,课文所在的原文本,与课文内容相关、相类的文篇或书本;超文本,与课文相关的系列文篇和书本,包含同一内容、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写法的文本,包含名家的相关解读成果,形成新课改理念要求的群文阅读。占有并整合这些成果,重在将自身的读解体验转化为文本教学策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备出厚度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考量,更是对教师钻研文本探究课堂的能力培养,正如潘庆玉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有教师备课的厚度才有教学内容的扩展,要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核心学养,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课堂上圆润丰满,学生才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二、备出深度(向大脑要思维)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方面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才能使课堂因为预设充分而广泛生成。
加缪说:最大的罪孽是肤浅。备课一定要力求深度,不能只是就文论文,照本宣科。一篇文章中的情感,与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情绪有很大关联。更多时候,是作者写作时没有预料到的解读方式。所以教师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在《再别康桥》里,仅从字面义,我们无法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怀,但如果抓住文本中的“梦”,以此为话题,联系《猛虎集》的序言,外加胡适对诗人的评价:“单纯信仰”——爱、自由、美,然后可联系诗人的婚恋史,诗人的人生观,以及他的创作观,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诗人的狂热情感。如此备课,走出了文本备课的平面化,让“人”的生活和“文”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这就是立体备课,也是笔者所谓的备出深度。
三、备出梯度(向学生要生成)
俗语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在教学中,一个班级的学生文学修养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设置问题梯度,让整个课堂呈现层进式探索进程,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首先,文本中新出现的词汇,或者注释中的疑难,这是最初级的考查。其次是整体的感知,通过预习,感知作者情感意旨,或者自己对文本的感觉,在文本中找出佐证。其次是关于文本的构架和内容的分解,在此环节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合理引导,也是用文本实现“教”之目的所在。最后,要有统摄全文的问题或是升华主题的问题。比如《赤壁赋》中刚开始的“乐”、文章最后的“喜”是不是同一种情感,《我不是个好儿子》中主题是母爱还是儿子的愧疚,《项脊轩志》的主题是悼念祖母、母亲、妻子三代女性的悼文,还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惋惜和哀鸣并沉痛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由此类问题串成的备课链条,在课堂上层层铺展。课堂就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被教师主导着在思考中提升。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备课,就是将叙述教给学生个人,讲解教给集体,将示范教给教师,再由学生展示,将启发教给师生一起。从开始的孤军奋战,到中间的广设外援,到最后的主帅亲临,方可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合璧,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备出精度(向课堂要效益)
备课确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教师的准备工作要做到“全”“广”“新”,在教师预设问题时,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基础要扎实,重点要落实,难点要突破。但是面面俱到的课堂显然也是一无是处的课堂。真正的备课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考试作为向标,以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作为旗帜,把拓展生活大语文作为终极目的。
备课中体现的精度,主要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课堂生成之间的起承转合,穿针引线,两者配合严丝合缝。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惑,在惑中得,在得中乐。要让学生有所得,须体现方法性的归纳和总结。“语文的方法传导就在于把每节课当成教学的母体,以此为学习观摩的标本。”而母体框架的构造过程中,“广设问”是教师备课的法宝,即把没一个问号当成句号。教师只有考过了自己,才能真正站在讲台上,和学生展开深度对话。
所谓“新”,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学生,课堂设计当然也不是同样的设计。要让课堂充满新生,就要与时俱进;要让课堂拥有深度,一定要创新备课。想别人所未想,独辟蹊径,并能短途到达。鲁迅说自己塑造的典型人物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吸取优质课堂的精华,合成自己课堂之精粹。
备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对服务质量打满分,不仅要付出血汗,更要付出智慧。深度备课就是教师血汗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教师说“教学就是要给每一朵花授粉”,备课就是给学生授粉的准备工作,因为果实证明着我们是一棵怎样的树。在《百合花》中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整篇小说中感觉笼罩着朦朦胧胧的爱情?”的时候,教师引导着学生在疑问处品读细节,在转折矛盾处体会青春的价值意义,那是军民情深,是肝胆相照。教师在深度备课中的精深钻研,才能指导着学生进入到深度讨论中,产生课堂教学的深度。如同徐志摩“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才能寻到心中的梦一样。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定义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
[3]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
[4] 张炳秀、何小兵《一个问题引爆整个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