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久 王东方
摘要:中学与小学相比,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生活环境都有了改变,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表现出不适应、困惑等情况。本文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探讨中小学衔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实施策略,提升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 策略 教育质量
芜湖市弋江区近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资源的不匹配,这反映在教育上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在城区学校小学学位紧缺,初中的教学资源大量富余。针对这一情况,弋江区教育局安排芜湖市第二十五中学和芜湖市南关小学结对发展,南关小学六年级迁至二十五中,委托二十五中管理,安排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仿五四制”“中小衔接”探索研究,做好小学至初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具体策略如下。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认识教育对象,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主动权。
(一)端正教育态度,提升自身素养。
根据对芜湖市弋江区部分小学五六年级教师、初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无论是刚入职的新教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部分教师会有“我教好自己的学科就行”“我教好自己的班级就够了”“我不需要教研活动、不需要继续教育”等想法。反映出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新理论知识的意识。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较大差异,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有所不同。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承担教书育人的教师首先需要端正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利用各种学习机会,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二)搭建交流平台,探索实践经验。
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学生培养方向,以及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想要顺利推进中小学教育衔接实践研究,就需要搭建好校与校、师与师的联系平台,资源共享,携手做好衔接工作。
首先组织研讨座谈。中小学教师可面对面或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交流,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六年级、初一新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同时对中小学衔接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进行积极沟通。
其次安排互动听课。初中教师到小学六年级听课,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教师到初中一年级听课,感受初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后组织中小学教师评课活动,上课教师阐述教学设计思想,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听课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意见、建议和心得,从互动听课中寻找中小学学科衔接的契合点,为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衔接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问题的研究,学生是基础,学生是载体。教育者应寻找中小学衔接的桥梁,帮助小学生顺利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
我们对芜湖市弋江区部分学校的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發现一些初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当、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校可在开学前对初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也可联系学生在小学就读的学校,建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方面做好中小学的衔接。
通过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小学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对较简单,知识点少,大多侧重于知识识记与浅层理解,学习难度不大。而初中教材学习内容大幅增加,学习难度也大大提高了,除知识点的记忆以外,还需要探究分析等。小学生相对初中生的动荡性和对抗性来说,心理的开放性可塑性更强,所以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教师更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中小学衔接实践活动,从不同方面缓解学生的焦虑不适感,为健康快乐的中学生活打下基础。
可在不增加小学生额外学业负担的前提下,选择中小学共有科目,在小学六年级开展学科衔接活动课。在小学知识基础上,向初一内容适当拓展,以兴趣为“引”,以活动为“导”,让六年级学生对初一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所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活动,如初中开学前带领小学生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已获荣誉,使小学生了解新的学习环境,产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和荣誉感;中小学可以共同举办联谊文化周,安排小学生深入初中校园,参与集体活动,初步了解初中文化制度、行为规范等;或参加初中社团活动,感受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使学生产生向往感。
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优质的教育离不开健康的家庭教育。根据对芜湖市弋江区部分学生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并不十分了解中、小学学习特点的差异。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应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差异,丰富家校合作的途径。如定期举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分享会,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加,共同进步;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使家长亲身融入学校生活,对比中小学教学差异;创建家校共育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家长可以在网上咨询、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分享教育经验等。
除以上策略外,我们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联系,积极合作实践,增加教育的连贯性,探索更多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实施策略,带动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祖望.外国基础教育学制特点与我国学制改革设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2]梁栓荣.现行义务教育学制存在问题及其改革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