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

2021-08-30 23:39杨胜群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杨胜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夙愿成为现实,实现了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百年奋斗铸就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设小康社会,经过40多年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谱写了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的壮丽篇章。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要深入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走过了一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

“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小康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为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奋斗。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没有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过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和目标。真正明确而全面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途径、战略步骤及目标,并开启中国现代化实际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条件。1954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在1964年年底到1965年年初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到20世纪末分步骤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并不顺利,并且遭受了严重挫折。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清醒地看到,到世纪末实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目标已经是很困难了。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康。这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目标。这个目标,初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更多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1985年3月,邓小平实地考察可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后,总结这些地方的经验,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邓小平还对小康社会提出基本要求:第一,小康社会是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第二,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发展的社会,“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第三,小康社会是走向共同富裕、公平和谐的社会。

小康社会目标,将人们传统的社会理想同现实诉求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体化,勾勒出了一个让人们可亲可近的社会远景图。这一目标,是一个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发展目标,立足中国国情,找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起点和现实基础。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从理论到实践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打开了党和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长远战略和目标的广阔思路。正是在酝酿提出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发展的战略部署,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次有了一个明确、清晰而切实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时间表。从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实现小康,实现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但是,我们党没有急于部署将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作为直接的发展目标,而作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安排。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阶段,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到20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跨入小康水平,千百年来困扰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世世代代小康生活梦想终成现实。但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整体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和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还需要经过分阶段、长时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必须经过这个阶段,在更高的起点上逐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些纲领性要求。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这些要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會发展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个重要方面,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大之后,党中央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计划等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社会转型出现的新特征以及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及要求,从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突出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速度和效益不平衡的问题,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是顺应人民政治参与的新期待,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为了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强调要加强推进以民主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之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等严重挑战的情况下,党中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不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加大央企兼并重组力度,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并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对种田农民实行各种补贴,等等。在社会建设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到了决定性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的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特别是在目标导向上,强调要把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强调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定型;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而且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了深刻而生动的阐述,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立足实际,确立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断采取各种新的战略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推动兴起新一轮改革大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实施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党中央对党自身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所有这些,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证。到2015年,我国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家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6年到2020年的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二十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2015年10月党中央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及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发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并领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升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等。这其中突出地贯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核心目标要求,这就是全面。即: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要求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要求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应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引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拦路虎”是困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时,我国贫困人口发生率还高达10.2%,还存在9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就要使这9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工作呈现新局面。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随后,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围绕到2020年要实现的脱贫工作目标,对扶贫开发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和“五个一批”的措施。之后,通过加强产业扶贫,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收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的双重效果;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區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历史发展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脱贫攻坚战也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时候。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号召全国“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伟大的历史总是蕴含着伟大的历史精神。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历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历史担当以及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伟大品格;凸显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创造历史伟业的奋发精神。这一辉煌历程,为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铺垫了广阔而坚实的道路,也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我的女巫朋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