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
“摸鱼”源自成语浑水摸鱼,打工人表面上一顿一顿地敲击键盘,不时皱紧眉头面露难色,耳机里却在放着郭德纲,这就算是摸鱼达人典型。
谁不知道,摸鱼只能悄悄的,但是清华大学不仅“堂而皇之”地开了这门摸鱼学导论,更是“嚣张”地在课程介绍里直接点明,开这门课就是给大家分享摸鱼小技巧,提高校园生活幸福感。
课程作业也是奔着一个目的去的——造福每位摸鱼人。每周的小作业是分享摸鱼小技巧、令你感到开心的事情、调试压力的方法。大作业则是选择一门你上过的课,介绍老师的授课方法和你的收获,并经过课程组统合后,还能代代相传给学弟学妹。更重要的是,这门摸鱼学也是深谙摸鱼之道,根本没有期末考试,也不会在成绩单上有任何影响。这意味着,在这门课上越不摸鱼,成绩就越差,越摸鱼,成绩才越好?逻辑缜密的同学很快发现了这奇妙的“卷摸悖论”:如果在摸鱼课堂上公然摸鱼,可能会导致不及格;如果在摸鱼课堂上用功,又不符合这门课的精神内核。如果在这门课上还卷,那么就是卷其他课的同学;如果在这门课上摸鱼,却是在卷这门课的同学。那么问题来了——摸鱼是卷,不摸还是卷,这课究竟该怎么上?
清华大学的这门摸鱼学导论真的靠谱吗?事实上,这门摸鱼学的开课人,并非教授、讲师,而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大一学生——高同学。他无意中发现,在清华大学的“荷塘雨课堂”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于是半开玩笑地建了这门摸魚学导论。一开始,这门课程的小群里只有十几个人。高同学被大家称为“高老师”,还煞有介事地模仿老师的口吻,自娱自乐玩儿得好不快乐。但是没想到,这门清新不做作的课程,很快刷屏清华人的朋友圈,引起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不仅课程群很快加满500人,荷塘雨课堂的课容量也从原来的500人,扩到了2000人。
不难发现,这门课的名字虽然披着搞笑的外衣,内容却是实打实的好东西。课程设计的初衷是缓解同学们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在信息真真假假无法分辨的社交媒体之外,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大家在繁忙学习生活的摸鱼中找到快乐,降低压力。高老师不仅精心制作了课件,还给大家上传了《自我形象及其结构》《马丁·赛利格曼:谈论积极心理学》的视频。
为什么摸鱼学能被互联网选中呢?还记得前几年,最流行的是佛系文化。怎么突然间要变了?是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只钱会通货膨胀,人也是。上至八十岁下至三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能内卷。我们每天既要被别人卷,又要反卷别人。卷来卷去,不累吗?累!我们不仅累,还烦透了这互相内耗的风气。所以“摸鱼学”简直打响了反对内卷统治的第一枪。它似乎不仅可以教你摸鱼技巧,还能会聚这么多同学互相安慰,和你一起摸鱼偷得半日闲,这样一个身心乌托邦,它能不香吗?但是话说回来,摸鱼归摸鱼,不能因为摸鱼耽误了正事儿。摸鱼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虽然我在做这件事期间摸鱼过,不过我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所以,这门摸鱼学想教给大家的,更多的是提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是调节工作和愉悦身心的平衡,而不是鼓励大家真的放弃原有的目标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