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
2020年在微博上见到史航老师转过一个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僧祇律》中说:1刹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一日一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刹那=1念=0.018秒。
惊叹!我不知道这算是知识帖,还是冲击脑仁的哲学帖。我在转发的时候写的是“时间的姓名”。随后见史航老师又转,说:“为右边闪闪的五个字转。严兄,你按快门,就是在一念之间啊!”
是的,就是一念之间。摄影师看惯了相机上的快门速度标示,甚至熟悉多少分之一秒的快门声音,却不知在古代,就有如此精细的时间进制划分。很感叹古人的心思,各种短而又短的时间被赋予了优雅又令人敬畏的名字。这些看似被抻长了的时间的名字,在实际生活中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用,只是让人读来陡然有了紧迫心。这些被精细划分的时间,想必只有过得极紧、动作极快者才用得上,才能在它们经过身边时迅速叫出名字,它才能为你一回眸。没错,摄影师就是在这么做。
一次快门的释放,绝大多数都在1秒以内完成,比如几十分之一秒,或者几百分之一秒。为了形成这一秒之内的发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酝酿,这种准备和酝酿往往需要一大段的时间。长期独立思考的点滴,汇聚起来,形成集思顿示、灵光一现的瞬间,恰如时间的河流中突然跃起的晶莹水滴,只是发生在一念之间。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切都需要时间去完成。
泰戈尔说:“蝴蝶计算的,不是月份,而是刹那,蝴蝶拥有足够的时间。”要是按小单位算,人生好像显得很丰盛:有暴多刹那,狂多瞬间,极多弹指,挺多须臾……古人的这种划分是不是在制造一种安慰呢?可生活中没法用这么微小的单位去计量时光,就像挖耳勺不能当汤勺用,牙签也不能当筷子使。大把大把的有名字的时间被打包花掉,无可怜惜。直至最后发现被打包的它们其实是个轻飘飄的整体,它的名字叫一辈子。
除了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